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的道,大概就和张弓是一样的道理吧?
天道的展现,就像张弓,就像射箭一样。我们说,古时候,列子是射箭的高人,孔子也是箭道老师。那么,射箭与天道有什么关系?老子紧接着解释: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箭向内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
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于射箭,要想射得准,在高处的箭柄一定要压低,而在低处的弓身则要向上抬高。这样结合,才能瞄准目标,才能射中目标。
还有什么要求呢?老子接着说: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身变弯,弓梢距离变小了,但是弓弦拉开弓的宽度却增加了。
就是说,你长长的这个弓身,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变短一些了,而你这个松弛的弓弦,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拉紧一些了。所以,弓弦紧绷从而产生强大的弹性力量,它的代价,就是弓身的纵身变短而得到的。
所以,老子总结出天道的道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其实就是总结前面,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
这个就像一个水坑,如果里面的水太多了,水就会溢出来,就流走了;那么这些流走的水去哪了呢?它就流到旁边,这个还不满的水坑里面了。
举个物理学的现象就很好理解了。扩散运动,物理学中的扩散运动,就是说,物质总是从高浓度地方流向低浓度的地方,直到最后浓度均匀分布。
所以,高浓度他多出来的浓度,最终一定是要被稀释掉,来补给浓度低的,从而最后大家平均了。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它正是老子关于天道的公平公正,天道的无亲无疏观点的部分解释和说明。
所以,老子的思想,许多内容和我们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都是一致的,甚至,老子有些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超前的。
好,说了天之道,下面老子笔锋一转,开始讲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的道却不是这样,它是剥夺穷人的财富或劳动成果,来供养富裕的人。
这个是老子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描述,我们说,当时贵族阶级越来越富,下层百姓却是越来越穷,贫富差距就像贵族和贫民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社会现象呢?这个其实和我们现代西方提出的马太效应如出一辙。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所以,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而穷人变得越来越穷。
而这个效应放到地区的发展上,同样如此,所以,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流向发达地区,长此以往,落后的地区越来越落后,而发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发达。
这就是人流的惯性,人的惯性,也就是人的属性,换句话说,这也就就是老子说的,人之道。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把多余的财富拿来供养天下财富不足的人?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
言外之意,老子对人之道是不赞成的,老子更崇尚的,当然是天之道。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对比人之道和天之道,不难发现,人之道就是个人的、自私的表现,而天之道,就是公众的、无私的表现了。
那么又有谁可以做到天之道的事情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有道者。也就是得了道的人,也可以说是老子一直说的圣人。
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比如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期间,曾三次下令减免百姓的田租,并且以身作则,生活节俭,使国家节约开支,使贵族生活得以节制。从而,有了后面著名的文景之治,有了当时中国空前的稳定和富裕。这正是什么?正是汉文帝将国家的有余,贵族的有余,来贴补了天下普通的百姓。
所以,汉文帝,是有道者,是可以“能有余以奉天下”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得道的圣人做事情而不图报,功业有成而不居功,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贤能。
这是老子一贯的观点,就是,圣人不追求什么成功,也从没有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贤人。前面讲过很多,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本章的内容,到最后,我们来透析一下,站在道德经全书高度的两个关键点,就是天之道和人之道。我们说,治理国家,就是从人之道出发,然后,向着天之道的目标前进。而有意思的是,天之道只能作为一个目标,但是好像却永远也达不到,因为,人终究是人,终究逃不过人之道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贫富差距的存在,不可能完全财富相等,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最终,获得的财富就是不同的,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向着天之道的方向推进呢?就是说,为什么还要缩小平富差距,还要损有余而补不足呢?因为,推动这个方向前进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而是社会,而是一个想团结更多力量的组织。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得民到心的上层或者统治者。
所以,回顾道德经全书的内容,我们发现,道德经,它的用途之一,就是帝王之书。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本章的内容,就是写给执政者的权谋,就是告诉他们,作为执政者,一定要通达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真正含义,并且,能够找到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间,一个最恰当的平衡支点。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的道,大概就和张弓是一样的道理吧?
天道的展现,就像张弓,就像射箭一样。我们说,古时候,列子是射箭的高人,孔子也是箭道老师。那么,射箭与天道有什么关系?老子紧接着解释: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箭向内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
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于射箭,要想射得准,在高处的箭柄一定要压低,而在低处的弓身则要向上抬高。这样结合,才能瞄准目标,才能射中目标。
还有什么要求呢?老子接着说: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身变弯,弓梢距离变小了,但是弓弦拉开弓的宽度却增加了。
就是说,你长长的这个弓身,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变短一些了,而你这个松弛的弓弦,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拉紧一些了。所以,弓弦紧绷从而产生强大的弹性力量,它的代价,就是弓身的纵身变短而得到的。
所以,老子总结出天道的道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其实就是总结前面,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
这个就像一个水坑,如果里面的水太多了,水就会溢出来,就流走了;那么这些流走的水去哪了呢?它就流到旁边,这个还不满的水坑里面了。
举个物理学的现象就很好理解了。扩散运动,物理学中的扩散运动,就是说,物质总是从高浓度地方流向低浓度的地方,直到最后浓度均匀分布。
所以,高浓度他多出来的浓度,最终一定是要被稀释掉,来补给浓度低的,从而最后大家平均了。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它正是老子关于天道的公平公正,天道的无亲无疏观点的部分解释和说明。
所以,老子的思想,许多内容和我们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都是一致的,甚至,老子有些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超前的。
好,说了天之道,下面老子笔锋一转,开始讲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的道却不是这样,它是剥夺穷人的财富或劳动成果,来供养富裕的人。
这个是老子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描述,我们说,当时贵族阶级越来越富,下层百姓却是越来越穷,贫富差距就像贵族和贫民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社会现象呢?这个其实和我们现代西方提出的马太效应如出一辙。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所以,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而穷人变得越来越穷。
而这个效应放到地区的发展上,同样如此,所以,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流向发达地区,长此以往,落后的地区越来越落后,而发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发达。
这就是人流的惯性,人的惯性,也就是人的属性,换句话说,这也就就是老子说的,人之道。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把多余的财富拿来供养天下财富不足的人?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
言外之意,老子对人之道是不赞成的,老子更崇尚的,当然是天之道。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对比人之道和天之道,不难发现,人之道就是个人的、自私的表现,而天之道,就是公众的、无私的表现了。
那么又有谁可以做到天之道的事情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有道者。也就是得了道的人,也可以说是老子一直说的圣人。
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比如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期间,曾三次下令减免百姓的田租,并且以身作则,生活节俭,使国家节约开支,使贵族生活得以节制。从而,有了后面著名的文景之治,有了当时中国空前的稳定和富裕。这正是什么?正是汉文帝将国家的有余,贵族的有余,来贴补了天下普通的百姓。
所以,汉文帝,是有道者,是可以“能有余以奉天下”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得道的圣人做事情而不图报,功业有成而不居功,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贤能。
这是老子一贯的观点,就是,圣人不追求什么成功,也从没有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贤人。前面讲过很多,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本章的内容,到最后,我们来透析一下,站在道德经全书高度的两个关键点,就是天之道和人之道。我们说,治理国家,就是从人之道出发,然后,向着天之道的目标前进。而有意思的是,天之道只能作为一个目标,但是好像却永远也达不到,因为,人终究是人,终究逃不过人之道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贫富差距的存在,不可能完全财富相等,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最终,获得的财富就是不同的,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向着天之道的方向推进呢?就是说,为什么还要缩小平富差距,还要损有余而补不足呢?因为,推动这个方向前进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而是社会,而是一个想团结更多力量的组织。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得民到心的上层或者统治者。
所以,回顾道德经全书的内容,我们发现,道德经,它的用途之一,就是帝王之书。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本章的内容,就是写给执政者的权谋,就是告诉他们,作为执政者,一定要通达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真正含义,并且,能够找到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间,一个最恰当的平衡支点。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417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