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我们说本章的内容呢,老子的言辞犀利到了巅峰,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而到本章,也许有些人会看会觉得老子的言辞会有些极极端,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可谓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雄起,原来周天子的奴隶主阶级被推翻,礼乐制度土崩瓦解,诸侯之间战争频繁,各国内部贫富严重两极分化。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而统治阶级横征暴敛,骄淫奢侈。社会一片混乱,政府腐败黑暗。以此为历史背景,我们再去看道德经,也许就能更好理解它所表达的内涵,更加全面理解老子的思想了。
好,接着讲本章的具体内容,我们说上一章提出了社会中的弊病和问题,那么本章呢?老子就告诉了我们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原则。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抛弃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什么意思?我们说老子身处的春秋乱世,针对上一章大道废国家昏乱的问题,本章第一条就是绝圣弃智。因为当时,多有标榜奇谋异术的高人,卖弄世智辩聪,如果统治者听从其言,则祸国殃民,后患无穷。所以老子才说如果绝圣弃智的话,可民利百倍,对老百姓带来的好处,那可真是太大了。可以说,这是国家混乱的头号元凶。
另外呢,还有一层意思,圣人受到人太多的崇拜,智者受到太多人的尊敬,那么就会有很多看起来聪慧有谋,可是却缺乏大智慧的人,他们会挂圣贤之名来谋一已之利,以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所以呢,我们不要总是标榜圣贤,不要总是推崇智巧,也不要自以为圣,自以为智,而是要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抛弃世俗的仁义,人民才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
我们说上面宣扬仁义,就是在教老百姓如何孝,教老百姓如何慈,其实孝和慈呢,是人的天性是不需要人教的。父母疼爱孩子这一点我们觉得不需要说的,因为虎毒还不食子呢。而孩子对父母孝顺呢也是天生的,我们说骂一个人不能骂他的父母,你一旦骂了他的父母了,他肯定会跟你翻脸,这,就是你骨子里的孝顺的天性。所以你根本就不需要去宣扬什么是仁,什么是义,老百姓骨子里自然而然本来就有的。否则就是为了仁义而仁义了。况且更有假仁假义,沽名钓誉之辈。这里就不多说了。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抛弃那些精巧而获利的东西,就不会有盗贼的产生。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要不贵难得之货,否则,就会有欺诈,人民就会起盗心。所以我们说,要不见可欲,那么你的心就不乱了。我们说观看岛国的电影有几个人是完全没有反应呢?我们说是人,就会有反应,因为这是人的天性,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那么老百姓也没有那么多想得到他的欲望,自然,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少了很多了。如果百姓能够安定了,国家才能太平,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也就成为了可能。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文,最早的意思是指纹身,后来当纹路、纹理讲。我们有个词叫文过饰非,这里面这个文字呢,就是修饰掩饰的意思。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就是说,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唯有让这三者回归到本真的样子。
那么本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下面。
见素抱朴
见,就是显现的意思。
素:原意为没有染色的丝织成的白色生绢;这里是指为生命的最初始的本来
抱,就是保持的意思
樸:前面我们讲过,指未经雕琢、切割的原木,这里就是指大道本身。
见素抱朴,就是说,我们要显现出本性的纯真,我们要保持住大道的质朴。
我们说最好喝的饮料就是白开水。那最珍贵而又廉价的就是空气和阳光。往往看似最简单的却是最有价值的。所以,老子崇尚质朴,不喜欢浮华。他不喜欢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求道也一样。所以老子说要绝圣弃智,要绝仁弃义,要绝巧弃利,去掉这些文的部分,这样修饰的部分,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大道,也就是我们后边要说的大道至简。
少私寡欲
私:与公相对,只想着自己就是私。
欲:超出生活基本需求之外的就是欲。
少思寡欲,就是说,减少人们利己的私心,降低人们贪求的欲望。
我们说老子的表述是准确的,并没有说无私无欲而是少思寡欲。私和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的,不可能完全去除掉,我们只能加以约束和规范即可。不加以约束,就是我们说的欲壑难填。
身陷功名利禄,声色犬马而不能自拔了。所以老子强调要少思寡欲,要知足常乐,要恬淡自然。
绝学无忧
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有些版本将绝学无忧放到下一章的第一句,我们从内容的逻辑关系来看呢,还是把它纳入本章较为合理。
这句话表达的老子的主张呢,就是要少做智巧功利学问,否则只能增加私欲,虚伪百出,要多修道,因为修道,则内心清静,虚怀若谷,而外在也就自然无为了。不是不学,而是要向自然学习。
好,本章的内容基本就讲完了,老子针对上一章的问题,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的治国方略。而下一章呢,老子则话风一转,用诗一样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发自灵魂的思想独白。欢迎大家明天继续来学习道德经第二十章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四哥评品书,就请你把它分享给更多的好友,让他们也加入我们的读书计划吧。在这里我们只读经典,只读精华,让你的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价值。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道德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经典名著,读不懂?没时间?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精品语音课程,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超凡入圣。
扫描二维码,一起加入我们的学习计划吧。(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选择相册中新图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我们说本章的内容呢,老子的言辞犀利到了巅峰,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而到本章,也许有些人会看会觉得老子的言辞会有些极极端,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可谓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雄起,原来周天子的奴隶主阶级被推翻,礼乐制度土崩瓦解,诸侯之间战争频繁,各国内部贫富严重两极分化。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而统治阶级横征暴敛,骄淫奢侈。社会一片混乱,政府腐败黑暗。以此为历史背景,我们再去看道德经,也许就能更好理解它所表达的内涵,更加全面理解老子的思想了。
好,接着讲本章的具体内容,我们说上一章提出了社会中的弊病和问题,那么本章呢?老子就告诉了我们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原则。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抛弃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什么意思?我们说老子身处的春秋乱世,针对上一章大道废国家昏乱的问题,本章第一条就是绝圣弃智。因为当时,多有标榜奇谋异术的高人,卖弄世智辩聪,如果统治者听从其言,则祸国殃民,后患无穷。所以老子才说如果绝圣弃智的话,可民利百倍,对老百姓带来的好处,那可真是太大了。可以说,这是国家混乱的头号元凶。
另外呢,还有一层意思,圣人受到人太多的崇拜,智者受到太多人的尊敬,那么就会有很多看起来聪慧有谋,可是却缺乏大智慧的人,他们会挂圣贤之名来谋一已之利,以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所以呢,我们不要总是标榜圣贤,不要总是推崇智巧,也不要自以为圣,自以为智,而是要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抛弃世俗的仁义,人民才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
我们说上面宣扬仁义,就是在教老百姓如何孝,教老百姓如何慈,其实孝和慈呢,是人的天性是不需要人教的。父母疼爱孩子这一点我们觉得不需要说的,因为虎毒还不食子呢。而孩子对父母孝顺呢也是天生的,我们说骂一个人不能骂他的父母,你一旦骂了他的父母了,他肯定会跟你翻脸,这,就是你骨子里的孝顺的天性。所以你根本就不需要去宣扬什么是仁,什么是义,老百姓骨子里自然而然本来就有的。否则就是为了仁义而仁义了。况且更有假仁假义,沽名钓誉之辈。这里就不多说了。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抛弃那些精巧而获利的东西,就不会有盗贼的产生。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要不贵难得之货,否则,就会有欺诈,人民就会起盗心。所以我们说,要不见可欲,那么你的心就不乱了。我们说观看岛国的电影有几个人是完全没有反应呢?我们说是人,就会有反应,因为这是人的天性,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那么老百姓也没有那么多想得到他的欲望,自然,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少了很多了。如果百姓能够安定了,国家才能太平,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也就成为了可能。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文,最早的意思是指纹身,后来当纹路、纹理讲。我们有个词叫文过饰非,这里面这个文字呢,就是修饰掩饰的意思。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就是说,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唯有让这三者回归到本真的样子。
那么本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下面。
见素抱朴
见,就是显现的意思。
素:原意为没有染色的丝织成的白色生绢;这里是指为生命的最初始的本来
抱,就是保持的意思
樸:前面我们讲过,指未经雕琢、切割的原木,这里就是指大道本身。
见素抱朴,就是说,我们要显现出本性的纯真,我们要保持住大道的质朴。
我们说最好喝的饮料就是白开水。那最珍贵而又廉价的就是空气和阳光。往往看似最简单的却是最有价值的。所以,老子崇尚质朴,不喜欢浮华。他不喜欢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求道也一样。所以老子说要绝圣弃智,要绝仁弃义,要绝巧弃利,去掉这些文的部分,这样修饰的部分,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大道,也就是我们后边要说的大道至简。
少私寡欲
私:与公相对,只想着自己就是私。
欲:超出生活基本需求之外的就是欲。
少思寡欲,就是说,减少人们利己的私心,降低人们贪求的欲望。
我们说老子的表述是准确的,并没有说无私无欲而是少思寡欲。私和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的,不可能完全去除掉,我们只能加以约束和规范即可。不加以约束,就是我们说的欲壑难填。
身陷功名利禄,声色犬马而不能自拔了。所以老子强调要少思寡欲,要知足常乐,要恬淡自然。
绝学无忧
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有些版本将绝学无忧放到下一章的第一句,我们从内容的逻辑关系来看呢,还是把它纳入本章较为合理。
这句话表达的老子的主张呢,就是要少做智巧功利学问,否则只能增加私欲,虚伪百出,要多修道,因为修道,则内心清静,虚怀若谷,而外在也就自然无为了。不是不学,而是要向自然学习。
好,本章的内容基本就讲完了,老子针对上一章的问题,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的治国方略。而下一章呢,老子则话风一转,用诗一样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发自灵魂的思想独白。欢迎大家明天继续来学习道德经第二十章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四哥评品书,就请你把它分享给更多的好友,让他们也加入我们的读书计划吧。在这里我们只读经典,只读精华,让你的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价值。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道德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经典名著,读不懂?没时间?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精品语音课程,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超凡入圣。
扫描二维码,一起加入我们的学习计划吧。(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选择相册中新图片)
417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