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们来看第一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益:增加,增多。
损:损耗,减少。
探求学问,知识越学越多,而修行悟道,道理越悟越简单。
我们说,儒家追求知识的日益增进,道家反过来,追求的是悟道的精进。
儒家为学,核心内容是“六艺”,礼乐射驭书数,还有就是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总的说来,儒家就是要博闻强识,仁礼兼备。
而道家的为道,则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既没有具体的知识可传授,也没有特殊的技能要培训。而这个思维训练的目标就是我们说的,外延无限大而内涵无限小的这个“道”。为道的过程,就是对道的理解不断清晰,不断明确的过程。因为一开始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但随着学习深入,发现各类事物的道理经过抽象提升,许多类似的小的道理都隶属于少数大的道理,所以,最后领悟的道理自然减少,到最后就是“大道至简”了。也就是老子下面说的: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减少又减少,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对道的领悟越深入本质,就越简单,简单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而然达到“无为”的境界。
我们说这个损的过程,其实还是有为的过程,到最后忘记了损的时候,就是无为了。就像我们修禅,讲究要放下,而且要把这个放下都放下。
那么究竟要到什么程度呢?最后要到我们不觉得别人亏欠我什么,而我也不亏欠别人什么的境地。到这个时候,才算是个人修炼达到无为的标准了。
而扩展来说,一个公司,有智慧的领导,就是要以自己的无为来换取下属的有为的领导,而一个国家,有智慧的执政者,就是要以自己的无为来换取百姓的有为的执政者。
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人达到了清静无为的境界,那么做事情就没有什么不能做好的。
更直白来讲,就是,无为是方式,无不为是目标。我们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而最终实现“无不为”的目标。
无为而无不为,也正是我们说的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道理。并不是完全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了的事情是看不到的,好像什么都没做,但是结果却是该做的都做好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无为就是要在无形中为,在不知不觉中为。
就像谷歌公司的管理一样,谷歌的管理顺应人性,合乎大道,所有员工都是股东,所有决策全民拍板,这就是谷歌的无为,而结果就是,谷歌的所有的员工都有无限的工作激情,和无限的创造力,而谷歌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这就是谷歌的无不为。
英国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市场经济,它的来源就是中国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而将老子的这一思维推到极致的,正是当下最新的网红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正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最纯粹的一种表现方式。在互联网这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之上,粉丝完全自由,关注取关自由,对于货品的买卖自由。这就是完全顺应粉丝的个人喜好和信任,从而架构起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网红经济。这正是当下互联网,无为而无不为的标志性产物。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取:管理,治理的意思。
无事,即无为,不劳民。
取天下常以无事,连起来就是说,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永远地保持清静无为。
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个新朝代开始,都是经济发展,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仁爱政策”,“与民休息”,就是“无事”的意思。而到末期,横征暴敛,徭役不断,劳民了,就“有事”了。就像汉朝的兴衰一样,汉初,朝廷无事,不劳民,休养生息,就开创了文景之治,而到了汉末,朝廷就有事了,就开始劳民了,战事不断,民不聊生,所以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朝廷就败落了。
所以,老子说: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到了恣意劳民的地步,那么就不能够很好治理好国家了。
关于这个有事和无事,站在道德经五千言的总体的高度,我们可以有更合乎道的理解方式。这个有事和无事,也可以看做是老子的有为和无为的另一种表现和表达。所谓的无事,就是无为,就是帮助,就是顺势而为,就是顺着事物正常的方向助力。而所谓的有事,就是有为,就是干涉,就是逆势而为,就是凭少数人的意愿来左右和控制事物的运行发展。那么,显然,后者是老子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老子极力反对的,那么当然老子就认为它不足以取天下了。
所以我们说,取不取天下,能不能治理好国家,关键是能不能民心所向,能不能顺应天道。而至于偏离大道的人为干预,以及执政者的任性妄为,到最后,都只会变成千古的笑谈,和万年的遗臭罢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老子道德经下一期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四哥品书,就请你把它分享给更多的好友,让他们也加入我们的读书计划吧。在这里我们只读经典,只读精华,让你的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价值。
每天10分钟的经典精讲,每年100讲经典国学,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超凡入圣。
扫描二维码,一起加入我们的学习计划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们来看第一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益:增加,增多。
损:损耗,减少。
探求学问,知识越学越多,而修行悟道,道理越悟越简单。
我们说,儒家追求知识的日益增进,道家反过来,追求的是悟道的精进。
儒家为学,核心内容是“六艺”,礼乐射驭书数,还有就是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总的说来,儒家就是要博闻强识,仁礼兼备。
而道家的为道,则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既没有具体的知识可传授,也没有特殊的技能要培训。而这个思维训练的目标就是我们说的,外延无限大而内涵无限小的这个“道”。为道的过程,就是对道的理解不断清晰,不断明确的过程。因为一开始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但随着学习深入,发现各类事物的道理经过抽象提升,许多类似的小的道理都隶属于少数大的道理,所以,最后领悟的道理自然减少,到最后就是“大道至简”了。也就是老子下面说的: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减少又减少,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对道的领悟越深入本质,就越简单,简单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而然达到“无为”的境界。
我们说这个损的过程,其实还是有为的过程,到最后忘记了损的时候,就是无为了。就像我们修禅,讲究要放下,而且要把这个放下都放下。
那么究竟要到什么程度呢?最后要到我们不觉得别人亏欠我什么,而我也不亏欠别人什么的境地。到这个时候,才算是个人修炼达到无为的标准了。
而扩展来说,一个公司,有智慧的领导,就是要以自己的无为来换取下属的有为的领导,而一个国家,有智慧的执政者,就是要以自己的无为来换取百姓的有为的执政者。
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人达到了清静无为的境界,那么做事情就没有什么不能做好的。
更直白来讲,就是,无为是方式,无不为是目标。我们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而最终实现“无不为”的目标。
无为而无不为,也正是我们说的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道理。并不是完全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了的事情是看不到的,好像什么都没做,但是结果却是该做的都做好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无为就是要在无形中为,在不知不觉中为。
就像谷歌公司的管理一样,谷歌的管理顺应人性,合乎大道,所有员工都是股东,所有决策全民拍板,这就是谷歌的无为,而结果就是,谷歌的所有的员工都有无限的工作激情,和无限的创造力,而谷歌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这就是谷歌的无不为。
英国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市场经济,它的来源就是中国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而将老子的这一思维推到极致的,正是当下最新的网红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正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最纯粹的一种表现方式。在互联网这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之上,粉丝完全自由,关注取关自由,对于货品的买卖自由。这就是完全顺应粉丝的个人喜好和信任,从而架构起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网红经济。这正是当下互联网,无为而无不为的标志性产物。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取:管理,治理的意思。
无事,即无为,不劳民。
取天下常以无事,连起来就是说,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永远地保持清静无为。
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个新朝代开始,都是经济发展,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仁爱政策”,“与民休息”,就是“无事”的意思。而到末期,横征暴敛,徭役不断,劳民了,就“有事”了。就像汉朝的兴衰一样,汉初,朝廷无事,不劳民,休养生息,就开创了文景之治,而到了汉末,朝廷就有事了,就开始劳民了,战事不断,民不聊生,所以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朝廷就败落了。
所以,老子说: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到了恣意劳民的地步,那么就不能够很好治理好国家了。
关于这个有事和无事,站在道德经五千言的总体的高度,我们可以有更合乎道的理解方式。这个有事和无事,也可以看做是老子的有为和无为的另一种表现和表达。所谓的无事,就是无为,就是帮助,就是顺势而为,就是顺着事物正常的方向助力。而所谓的有事,就是有为,就是干涉,就是逆势而为,就是凭少数人的意愿来左右和控制事物的运行发展。那么,显然,后者是老子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老子极力反对的,那么当然老子就认为它不足以取天下了。
所以我们说,取不取天下,能不能治理好国家,关键是能不能民心所向,能不能顺应天道。而至于偏离大道的人为干预,以及执政者的任性妄为,到最后,都只会变成千古的笑谈,和万年的遗臭罢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老子道德经下一期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四哥品书,就请你把它分享给更多的好友,让他们也加入我们的读书计划吧。在这里我们只读经典,只读精华,让你的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价值。
每天10分钟的经典精讲,每年100讲经典国学,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超凡入圣。
扫描二维码,一起加入我们的学习计划吧。
417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