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宜蘭員山鄉七賢村,一個在颱風豪雨中屢受淹水之苦的聚落。
回溯歷史,日治時期的水利技師十川嘉太郎曾在此設計「開口堤」,讓蘭陽溪的洪水得以宣洩,緩解下游災害風險。這項順應自然的智慧,維持了超過80年,然而,隨著宜蘭農地重劃與農舍興建,地方對不淹水的期望日益增高,最終促使開口堤於2018年被封閉,並加設水閘門。
看似強大的工程,卻無法滿足民眾對不淹水的期待,近年七賢村仍在尼莎、凱米、康芮等颱風風災中遭遇淹水困境。這也提醒我們,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僅依賴工程手段,已無法應對當前的考驗。
對此,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廖桂賢教授提出「承洪韌性」與「水災風險管理」的新觀點。她指出,過往的防洪工程可能帶來「安全的假象」,讓社會失去面對洪水的調適能力。在極端降雨頻繁發生的今天,「小水不來,一來就是大水」,因此,我們需要從過往防洪的對抗觀念,轉變為提升「承洪韌性」,也就是面對大洪水能減災且迅速恢復的能力。
水災風險管理,意味著認知到工程的極限,轉而運用多元策略將災害降到最低。除了工程手段,更應重視「非工程手段」的應用,例如:透過國土計畫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易淹水區過度開發;改造建成環境,讓房舍具備耐淹設計;甚至推動淹水保險等。這些跨領域的整合,才能更全面地降低水災風險。
當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真正的安全,將來自於我們思維的整體轉變。這不僅是宜蘭七賢村的課題,更是整個台灣社會在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
宜蘭員山鄉七賢村,一個在颱風豪雨中屢受淹水之苦的聚落。
回溯歷史,日治時期的水利技師十川嘉太郎曾在此設計「開口堤」,讓蘭陽溪的洪水得以宣洩,緩解下游災害風險。這項順應自然的智慧,維持了超過80年,然而,隨著宜蘭農地重劃與農舍興建,地方對不淹水的期望日益增高,最終促使開口堤於2018年被封閉,並加設水閘門。
看似強大的工程,卻無法滿足民眾對不淹水的期待,近年七賢村仍在尼莎、凱米、康芮等颱風風災中遭遇淹水困境。這也提醒我們,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僅依賴工程手段,已無法應對當前的考驗。
對此,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廖桂賢教授提出「承洪韌性」與「水災風險管理」的新觀點。她指出,過往的防洪工程可能帶來「安全的假象」,讓社會失去面對洪水的調適能力。在極端降雨頻繁發生的今天,「小水不來,一來就是大水」,因此,我們需要從過往防洪的對抗觀念,轉變為提升「承洪韌性」,也就是面對大洪水能減災且迅速恢復的能力。
水災風險管理,意味著認知到工程的極限,轉而運用多元策略將災害降到最低。除了工程手段,更應重視「非工程手段」的應用,例如:透過國土計畫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易淹水區過度開發;改造建成環境,讓房舍具備耐淹設計;甚至推動淹水保險等。這些跨領域的整合,才能更全面地降低水災風險。
當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真正的安全,將來自於我們思維的整體轉變。這不僅是宜蘭七賢村的課題,更是整個台灣社會在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