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聽過鯨豚擱淺的新聞,也曾為這些海中巨獸的離世感到惋惜,但在台灣大學獸醫系楊瑋誠教授眼中,這卻是另一段研究的開端。他所率領的「CIB鯨豚調查局」,猶如海洋鑑識專家,從這些死亡的鯨豚身上尋找線索,揭露海洋環境的真相,也為海洋保育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楊瑋誠教授與團隊正對死亡鯨豚進行解剖作業。他們像海洋鑑識專家,從鯨豚遺體上尋找線索,揭露海洋環境的真相。(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
「擱淺死亡的鯨豚並非救援失敗,把一條已經死亡的海豚直接埋起來,或是直接焚燒,完全不知道他死亡的原因,這才是真正的失敗。」楊瑋誠教授認為,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知道鯨豚為何擱淺,特別是當擱淺原因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時,這些死亡個體提供的證據,便能協助政府擬定政策,以減少未來的擱淺事件。
透過鯨豚的遺體,我們看見了令人心痛的海洋危機。纏繞在身上的漁網、螺旋槳留下的切割痕跡,反映出鯨豚棲息海域中頻繁的人為風險。而來自陸地的人為污染也正無聲地滲透進海洋,研究發現,鯨豚肌肉和脂肪中累積了多種重金屬等有毒物質,並多次分離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從陸地傳來的弓蟲威脅,這種寄生蟲的蟲卵只會出現在貓的糞便中,但如今已在死亡鯨豚的腦部發現弓蟲。這代表陸地上的貓隻排泄物,經由河流、下水道等途徑排入海中,再透過食物鏈感染了海豚。
於海邊對擱淺的鯨豚進行解剖採樣,研究人員必須與時間賽跑,趕在高潮來臨前,完成這項耗費體力的任務。(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
上述研究結果不僅凸顯了陸海生態系統的緊密連結,更提醒我們,人類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對海洋生物帶來影響。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環境問題,楊瑋誠教授自2009年開始建立鯨豚樣本庫,至今累積了超過1000個樣本,涵蓋DNA、病理學、微生物學、毒物污染學、內分泌學、斷層掃描等多個領域。楊教授舉例說明,透過回溯性的樣本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大量商業化使用奈米銀清潔劑後,海豚體內的銀濃度也顯著上升。這些珍貴的樣本,不僅提供了環境變遷的具體證據,也促使我們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
鯨豚的擱淺,不只是一個生命的終點,楊瑋誠教授與他的團隊,正努力讓這些逝去的生命成為「知識的載體」,透過科學研究與公眾教育,持續為牠們發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教授的腳步,從死亡鯨豚的身上,讀出海洋的真相。
白海豚的身上經常可以發現漁網纏繞或螺旋槳切割的傷口,顯示牠們棲息的海域存在著高度風險。(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鯨豚的遺體,是揭露海洋環境真相的重要線索。(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