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曦灑落白蘭部落,雲霧繚繞的山林間,一隻閃耀藍紫色金屬光澤的蝴蝶翩然飛過——這是大紫蛺蝶。本集節目跟隨一群熱血的蝴蝶守護者,台灣蝴蝶保育學會(以下簡稱蝶會)理事長張榮華及志工團隊,一同深入新竹縣五峰鄉,探索這種珍稀蝴蝶的生命奧秘。
台灣約有400種蝴蝶,其中有5種被列為保育類,大紫蛺蝶便是其中之一。牠的幼蟲對食物極為挑剔,只吃沙朴樹的葉片與嫩芽。換句話說,少了沙朴樹,便無法支撐大紫蛺蝶族群的繁衍與生存。
沙朴是大紫蛺蝶唯一的寄主植物,大紫蛺蝶會選擇樹徑較大的沙朴產卵。
在白蘭部落高聳的朴樹下,蝶會的志工老師耐心翻找落葉,搜尋隱身其中的幼蟲。部分幼蟲藏匿於落葉堆裡,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竟發現牠們還會停棲於樹幹上度冬,去年的最長停棲紀錄為44天。這種「樹棲型」幼蟲的行為,過去從未被記錄,如今的發現不僅帶來驚喜,也讓大紫蛺蝶的生活史增添了更多未知的謎團。
這趟調查不只是對蝴蝶的探究,更是一場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刻連結。蝶會選擇了白蘭部落作為研究基地,源自於一場偶然的邂逅。當地居民袁明城與莊美蘭夫婦,多年前驚喜地在自家發現這種罕見蝴蝶,從此對其生態充滿好奇。這個意外的發現輾轉傳至張榮華理事長耳中,他隨即提議展開長期監測,並獲得夫妻倆全力支持,開始了這場守護之旅。
蝶會志工在大紫蛺蝶幼蟲停棲的位置上,以數字進行標記,確認其停棲情形。(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
這條守護之路充滿重重挑戰。棲地開發、氣候變遷,甚至強風驟雨捲走落葉,都可能危及大紫蛺蝶幼蟲的生存。為了深入記錄幼蟲的行為,蝶會的志工們不畏嚴寒,即使在冬日深夜仍摸黑返回觀察點,仔細比對幼蟲的位置與狀態,確認牠們是否移動,以追蹤這些小生命的停棲模式。
每一次的調查,都是對生命韌性的見證,也是向大自然致敬的行動。這場大紫蛺蝶的保育旅程,仍在持續進行……
於沙朴樹下落葉堆中尋獲的大紫蛺蝶越冬幼蟲。((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大紫蛺蝶雌雄二型性顯著,雄蝶前後翅中央呈現藍紫色金屬光澤,有白斑。(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雌蝶翅黑褐色,有白斑,無藍紫色金屬光澤,與雄蝶有明顯差異。(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