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路途上,古老的竹材,正以其輕盈、堅韌且快速再生的特質,悄然引領一場建築的綠色革命。
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導、台灣竹會主辦的第4屆「島嶼構竹」展,首次從西部移師台東。參展的建築設計師們以創意與汗水,透過竹材這種傳統卻又充滿可能性的材料,構築出一座座真正可親近、可使用的真實建築。
《在若亭》似裙的竹簷在架高了的涼亭中,為內部空間創造出半遮蔽性。(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在達魯馬克部落拔地而起的《Irilriya》,傳遞出南島文化的精神;矗立在活水湖畔的《船塢》,則像是一艘能遠眺太平洋的竹船。《石頭的孩子》在知本森林遊樂區草坪,與環境及古老的神話共鳴;《竹蝶》則在好漢坡上輕盈展翅,象徵生命的律動。此外,還有挑戰大跨距薄殼系統、以南島魚簍為靈感的《第三空間》,以及融入東南亞竹構經驗、創造親密尺度的《在若亭》。每一件作品,都是對竹材潛能的極致探索。
打造竹構建築並不容易。策展人葉育鑫指出,東台灣缺乏完整的竹產業鏈,因此參展者必須從竹材的處理,到克服結構挑戰,各方面親力親為,此過程也引導建築人重新審視那些因快速發展而忽略的面向。
《竹蝶》基地位於知本國家森林公園園區好漢坡步道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中。(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產業與人才是一體兩面。面對竹構人才的匱乏,島嶼構竹展也積極行動,邀請公東高工、大安高工、台東專科等技職學校師生共同參與製作,讓年輕一代親手觸摸、理解竹材,為竹構產業注入新血。
邀請您見證這場在島嶼東岸悄然萌芽的竹構新浪潮,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永續未來。
《石頭的孩子》彎竹為骨,骨架結構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介面,並在竹結構上覆以白茅。(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Irilriya》(涼亭)來自普悠瑪部落的原民竹構高手暨自然建築界大前輩鄭浩祥,將自身對竹構的記憶與技藝化為當代的結構造型表達。(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船塢》發想源自「大洋支架舟」,竹構體與兩個12米金屬貨櫃共構,並以竹橋樑串聯貨櫃屋頂。(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第三空間》利用原住民的竹簍及捕魚用的竹魚筌等器皿的竹收邊概念來構成單元,由百來個竹集束環組成穹頂。(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