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台灣部分城市與鄉村地區總是面臨淹水威脅。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築起一道道水泥堤防、拓寬河道、興建抽水站,試圖以工程之力對抗洪水。但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劇烈影響下,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與水共處之道?現在,「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 NbS)以更永續的策略與手法,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水患議題。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解釋,「自然解方」指的是運用自然的力量,來解決我們在社會、經濟或環境所面臨到的挑戰。例如傳統防洪工程常將河道水泥化以求快速排水,但自然解方則透過恢復河岸、濕地、滯洪區,甚至讓河道彎曲等方式,來吸收洪水並減緩流速。這樣的方法不僅能解決防洪問題,同時也為動植物提供棲地,創造人能親近的水域空間,達到生態、景觀、社會、氣候調適等多重效益。
先前節目曾介紹的南投種瓜坑溪復野工程,以及貢寮遠望坑溪的取水設施改善工程,其實都蘊含了自然解方的精神。
儘管政府近年已將自然解方納入政策文件,但推動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王存欸指出,工程導向與生態導向的設計理念差異,以及自然解方成效難以量化、維護成本較高等問題,都讓政府與工程單位對此抱持觀望態度。他建議,應將自然解方明確納入工程規範,並建立成效評估與績效指標制度,以利推廣。
目前台灣在水患治理領域推動自然解方仍處於摸索階段。前水利署長、現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分享,從觀念到行動的轉變需要時間醞釀與引導。他以「牧羊」比喻,強調應激發水利工程界內在的驅動力,而非一味透過法規限制。自然解方並非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而是需要根據各地、各河川的獨特性進行設計,並與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協作。
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挑戰,最終的關鍵,仍在於整體社會觀念是否能徹底轉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與河流的關係,理解工程的極限,並思考如何提升環境的承洪韌性。這項轉型工程雖然艱鉅,但相信透過持續的溝通、凝聚共識,我們能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