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聽IC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一條河與上百人,淡水河同步鳥調的十年旅程


Listen Later

淡水河的鳥兒,正訴說著什麼樣的故事?

4月20日上午7點,上百位志工同步走入大台北的母親之河——淡水河,沿著濕地、河岸、河口緩慢觀察,記錄鳥類的身影。這場從2016年啟動的淡水河同步鳥類調查,今年邁入第10年,串起了人與自然的動人篇章。

淡水河同步鳥調是由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賴榮孝提出,獲得時任新北市副市長李鴻源的支持,後續由高灘地管理處委託羽林生態執行,並串聯荒野台北分會與台北鳥會共同推動。從早期有政府資源挹注,到近年轉由民間自籌、社群串連,淡水河鳥調串起了由公民自發的生態保育與研究網絡,成為淡水河流域倡議與棲地復育的重要基礎。

大白鷺靜立橋墩休息。鷺科鳥類是淡水河流域常見的鳥類,經常出沒於河岸、濕地間。

同步調查的設計,是這場行動的科學核心。羽林生態總經理王力平指出,鳥類移動能力強、棲地範圍大,唯有在同一時間調查,才能避免重複計數或遺漏重要族群等問題。因此,每年4月候鳥北返高峰與12月冬候鳥族群穩定之際,會選定一天作為調查日,志工依固定樣線同步出勤。目前全流域共設有22條樣線,涵蓋淡水河流域的各大鳥類熱點。

十年來,志工們記錄了超過200種鳥類:從華江雁鴨公園的小水鴨、蘆洲灘地的黑面琵鷺、關渡的大濱鷸,到台北港北堤繁殖的東方環頸鴴……但族群的變化,也同時揭示棲地的壓力。紅樹林快速漫生、泥灘地消失,讓曾以千計的黑腹濱鷸,銳減為數十隻。正是這些觀察與數據,讓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推動蘆洲段紅樹林的疏伐,灘地恢復,鳥類再度現身,生物多樣性也逐漸復甦。

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透過紅樹林疏伐,讓泥灘地重新露出,恢復棲地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復原。

這份十年的累積,背後是一群人的堅持與信念。有人風雨無阻,在北堤強風中完成紀錄;有人從親子共學起步,孩子長大後成為樣線領隊。對許多志工來說,這場調查已經成為一年兩次的淡水河「約會」,這是一場生態行動,也是一段充滿人情與傳承的社群故事。

有一群人,願意每年為了同一條河,走一段路。5月17日,淡水河同步鳥調十週年成果分享會將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誠摯邀請你一同走進淡水河,傾聽鳥鳴背後的訊息。

搭上遊艇,領隊與資深志工自淡水河上遠望調查樣線,用另一種視角觀看棲地樣貌。羽林生態經理廖煥彰介紹淡水河鳥調十週年特製紀念品——淡水河流域背景掛布。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永續聽ICBy IC之音竹科廣播|IC之音節目團隊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