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
第三章:第一部分感觉概述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产生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感觉器官将适宜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从而产生感觉。
(二)感觉的作用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2.内部感觉,又称机体觉,接收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四)近刺激与远刺激
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而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五)感觉的编码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感觉编码是指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
(六)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成反比。
感觉阈限是度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是指人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最小可觉差。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差别的刺激强度之差。
4.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差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七)感觉的三大定律
1.韦伯定律
韦伯认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可用公式K=△/1表示。式中,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费希纳对数定律
费希纳认为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根据这个假定,费希纳在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关系式:P=KlogI。式中,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刺激量。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3.史蒂文斯乘方定律心
史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物理量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可用公式P=KIⁿ表示,式中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公式表明感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又叫幂定律。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
第三章:第一部分感觉概述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产生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感觉器官将适宜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从而产生感觉。
(二)感觉的作用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2.内部感觉,又称机体觉,接收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四)近刺激与远刺激
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而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五)感觉的编码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感觉编码是指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
(六)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成反比。
感觉阈限是度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是指人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最小可觉差。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差别的刺激强度之差。
4.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差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七)感觉的三大定律
1.韦伯定律
韦伯认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可用公式K=△/1表示。式中,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费希纳对数定律
费希纳认为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根据这个假定,费希纳在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关系式:P=KlogI。式中,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刺激量。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3.史蒂文斯乘方定律心
史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物理量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可用公式P=KIⁿ表示,式中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公式表明感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又叫幂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