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

第十二章:第一部分 人格概述


Listen Later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 人格


部分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征

1.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特点。

2. 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3. 统合性

人格是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 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体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有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 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禀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特别注意:

【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般地说,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对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对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不大适合。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对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则较难适应。在一般实践活动中,由于气质的各种特征之间可以互相补偿,因此对活动的效率影响并不明显。

2.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①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且变化较难、较慢;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较容易、较快

②气质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性格涉及行为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③年幼的儿童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还未完全成熟,气质特点起着重要作用;成人气质成分的作用渐减,性格特征逐渐起核心意义和作用。

(2)联系

①气质影响性格动态,即便人形成了性格特征,也仍保留了各自的色彩;

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要求;

③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四)性格的特征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环境的稳定态度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具体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

(2)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特征;

(3)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2. 性格的意志特征

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处理紧急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行动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行为是否受社会规范约束;

(2)对行为的自觉控制能力;
(3)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处理问题的特点。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五)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1.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做积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尊感;做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

3.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六)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 本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2. 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3. 超我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原则:

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社会心理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普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By 22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