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

第十一章:第一~三部分 能力概述


Listen Later

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

第一部分 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平时所说的能力既包括个体在某项任务或活动上现有的成就水平,也包括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往往付出较小的代价就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三)能力、才能和天才

1. 才能:

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这些能力相互结合,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叫才能。

2. 天才:

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组合,它使人能够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天才往往聚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第二部分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实现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 模仿能力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2. 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三)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卡特尔提出)

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对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依赖程度,能力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1. 流体能力是指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内容,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 晶体能力指需要经过教育培养,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一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如词汇识别、言语理解、数学知识等。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25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3.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的关系

(1)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流体智力,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流体智力高,晶体智力发展较好。

(2)对于晶体智力发展,仅有流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作用。一个流体智力高的人,如果生活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其晶体智力的发展也不会高的。

(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2.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3.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五)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叫情绪智力。

第三部分能力的理论

(一)独立因素说

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这一学说的提出马上遭到人们的批评,研究发现,人们在完成不同认知作业时,他们所获得的成绩具有明显相关。

(二)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使用因素分析法研究后提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种因素构成的。

1. 一般因素也称G因素,是人的基本的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2.特殊因素也称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特定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2. 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两种因素共同参加,活动中包含的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也就越高。二因素说为研究智力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但斯皮尔曼只强调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区别,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

(三)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阜南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G因素;

第二层次分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因素群;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

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阜南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像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那样来设想能力的结构。

(四)群因素论

瑟斯顿认为个体的能力应该包括多种平等的基本能力因素,这些基本能力因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每一个人独特的能力整体。他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7种基本心理能力:

1. 语词理解:理解语词含义的能力。

2. 语词流畅:迅速、正确地进行词义联想的能力。

3. 数字运算:迅速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

4. 空间关系: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5. 联想记忆:机械记忆能力。

6. 知觉速度:借助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7. 一般推理: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五)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当包括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1. 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和行为(本人及别人的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

2. 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其中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和评价(对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做出某种决定)。

3. 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类别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系统、转换和蕴含。

(六)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多元理论是由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1. 言语智力:

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2. 逻辑-数学智力:

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 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等。

4.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

5. 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如打篮球、跳舞等。

6. 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7.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自然智力:包括认识、感知自然界事物的各种能力,例如敏锐地觉知周围环境的改变等。)

(七)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智力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

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与存储。

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2.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3. 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八)智力的PASS模型

智力的PASS模型是由纳格利尔里和戴斯在鲁利亚的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个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

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九)创造力测验与智力测验

在进行一般能力即智力的测量时,人们相继发现,在智商较高的人群中,智力和创造力之间几乎没有关系,这表明创造力不等于智力。创造力测验与智力测验的区别主要是:

1. 智力测验有固定的答案,测量的结果主要反映个人的记忆、理解和一般推理能力。

2. 创造力测验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超乎寻常的独特性,问题的答案也非唯一和固定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普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By 22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