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
第三部分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他们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都强调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即情绪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贡献:詹姆斯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局限:片面强调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 坎农-巴德学说(丘脑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坎农进一步描述了这一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
(2)贡献:该理论看到了中枢系统和脑的作用。
(3)局限:忽略了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增多,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境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和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2.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即情绪唤醒模型。这个情绪唤醒模型包括三个亚系统,其核心部分是认知。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境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
3.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要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2)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等。
(3)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价,甚至初评价,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以伊扎德为代表。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 情绪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
2.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3. 情绪系统的功能: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四)情绪调节的含义
1. 情绪调节
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一定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情绪的调节: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2)唤醒水平的调节:包括高唤醒水平和低唤醒水平的调节;
(3)情绪成分的调节:不仅包括调节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调节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2. 情绪调节的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情绪调节的恒定性是指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和表情。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情绪调节可能有多种有效的调节反馈环路,它们按等级组织起来,下级环路镶嵌在上级环路中。上级环路倾向于与长期的、抽象的目标相连;下级环路与具体的行为机制有关。如果低级机制取代高级机制,就可能出现调节的失败。
3.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情绪调节既有个体差异,又受到文化规范的影响。
(五)情绪调节维度
1. 生理调节
情绪的生理调节是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模式。这种调节是系统性的,它将改变或降低处于高唤醒水平的烦恼和痛苦的感受。
2. 情绪体验调节
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
3. 行为调节
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人们主要采用两种调节方式:一是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表情;二是呈现适当的交流信号。
4. 认知调节
道奇等人认为,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两个子系统,情绪可以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道奇等人进一步提出了良好的认知调节步骤。
5. 人际调节
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号、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信号中,与个体关系密切的人发出的情绪信号对情绪调节有较大的作用。
(六)情绪调节的过程
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该模型,情绪调节发生在两个阶段:
(1)在情绪发生前,称为关注前行环节的情绪调节,或原因调节。原因调节又分为几个不同环节。
①情境选择:指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这是人们经常或首先使用的一情绪调节策略,个体经常使用这种策略来避免或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
②情境修正:只根据问题的特点控制情境,并努力改变情境,使个体的情绪得到调节。
③注意转换:指关注情境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包括将注意努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任务,离开原来的话题或任务。
④认知改变:指选择对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这种解释对特定情境中情绪的心理体验、表情和生理反应具有很强的影响。认知改变常被用来减弱或增强情绪反应,或者改变情绪的性质。
(2)在情绪发生后,称为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或反应调节。指的是情绪被引发后,对各种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表情、生理反应)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表情。
(七)情绪调节的策略
1. 回避和接近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这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常用策略。
2. 控制和修正策略
控制和修正策略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
3. 注意转换策略
注意转换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者将注意从当前的情境中转移开;专注是对情境中的某一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
4. 认知重评策略
认知重评策略即认知改变,个体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认知重评将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不需要耗费许多认知资源,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
5. 表达抑制策略
表达抑制策略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表情,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是反应调节的一种策略。研究发现,表达抑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需要耗费较多的认知资源,对心理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
6. 合理表情策略
采用恰当的表情,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它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密切。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
第三部分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他们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都强调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即情绪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贡献:詹姆斯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局限:片面强调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 坎农-巴德学说(丘脑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坎农进一步描述了这一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
(2)贡献:该理论看到了中枢系统和脑的作用。
(3)局限:忽略了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增多,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境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和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2.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即情绪唤醒模型。这个情绪唤醒模型包括三个亚系统,其核心部分是认知。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境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
3.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要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2)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等。
(3)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价,甚至初评价,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以伊扎德为代表。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 情绪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
2.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3. 情绪系统的功能: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四)情绪调节的含义
1. 情绪调节
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一定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情绪的调节: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2)唤醒水平的调节:包括高唤醒水平和低唤醒水平的调节;
(3)情绪成分的调节:不仅包括调节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调节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2. 情绪调节的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情绪调节的恒定性是指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和表情。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情绪调节可能有多种有效的调节反馈环路,它们按等级组织起来,下级环路镶嵌在上级环路中。上级环路倾向于与长期的、抽象的目标相连;下级环路与具体的行为机制有关。如果低级机制取代高级机制,就可能出现调节的失败。
3.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情绪调节既有个体差异,又受到文化规范的影响。
(五)情绪调节维度
1. 生理调节
情绪的生理调节是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模式。这种调节是系统性的,它将改变或降低处于高唤醒水平的烦恼和痛苦的感受。
2. 情绪体验调节
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
3. 行为调节
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人们主要采用两种调节方式:一是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表情;二是呈现适当的交流信号。
4. 认知调节
道奇等人认为,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两个子系统,情绪可以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道奇等人进一步提出了良好的认知调节步骤。
5. 人际调节
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号、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信号中,与个体关系密切的人发出的情绪信号对情绪调节有较大的作用。
(六)情绪调节的过程
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该模型,情绪调节发生在两个阶段:
(1)在情绪发生前,称为关注前行环节的情绪调节,或原因调节。原因调节又分为几个不同环节。
①情境选择:指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这是人们经常或首先使用的一情绪调节策略,个体经常使用这种策略来避免或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
②情境修正:只根据问题的特点控制情境,并努力改变情境,使个体的情绪得到调节。
③注意转换:指关注情境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包括将注意努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任务,离开原来的话题或任务。
④认知改变:指选择对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这种解释对特定情境中情绪的心理体验、表情和生理反应具有很强的影响。认知改变常被用来减弱或增强情绪反应,或者改变情绪的性质。
(2)在情绪发生后,称为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或反应调节。指的是情绪被引发后,对各种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表情、生理反应)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表情。
(七)情绪调节的策略
1. 回避和接近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这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常用策略。
2. 控制和修正策略
控制和修正策略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
3. 注意转换策略
注意转换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者将注意从当前的情境中转移开;专注是对情境中的某一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
4. 认知重评策略
认知重评策略即认知改变,个体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认知重评将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不需要耗费许多认知资源,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
5. 表达抑制策略
表达抑制策略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表情,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是反应调节的一种策略。研究发现,表达抑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需要耗费较多的认知资源,对心理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
6. 合理表情策略
采用恰当的表情,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它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