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第二部分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定向等。
(一)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1.特征分析人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包括点、线、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以特征觉察器对于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
2.图形与轮廓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种形状,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大小错觉),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图形掩蔽(在短暂呈现条件下,圆盘的轮廓尚未形成,被圆环遮蔽)实验说明人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特别注意:
【主观轮廓】又称错觉轮廓,是指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
3.图形的组织原则(请参见“知觉的组织原则”)
4.形状识别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叫做形状识别,这是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它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主要包括物体识别、面孔识别和文字识别。
5.特征整合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6.眼动眼动在形状知觉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如微跳、漂移、生理震颤等:一类是随意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追踪等。微跳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具有重要意义:眼跳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发生在三种情况下:用眼睛搜索要观察的物体将眼睛由一处转移注视另一处;当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野中央。
(二)大小知觉
关于物体大小的知觉,叫大小知觉。
1.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及知觉距离对大小知觉的影响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视网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a=A/D,a指视网膜成像的大小,A是物体的大小,D是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环境中距离线索和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这也是人们能够保持大小恒常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当熟悉的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成像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对大小知觉的影响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
4.体态变化对大小知觉的影响当观察者俯视或仰视时,知觉对象都会缩小。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远近知觉或距离知觉,是把物体知觉成立体的、三维的知觉。
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是指晶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调节只能在较小的距离内起作用。
(2)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是双眼的机能。2.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指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被掩盖的物体就知觉得远些。
(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3)空气透视: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处物体清晰。
(4)相对高度: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显得远。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较小,密度较大。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做平行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运动得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与单眼线索相比,双眼线索对判断深度和距离,有更大的作用。它的作用范围可达1300米。当距离超过了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三)方位定向(方位知觉)
方位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方位定向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1.视觉的方位定向: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参照物,通过视觉来判断方位,例如太阳、建筑物的位置,以及天空和地面、人和外界的物体的关系。
2.听觉的方位定向:听觉定向能力主要来自两耳听觉的差异,即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其定向规律有:
(1)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两耳连线为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作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第二部分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定向等。
(一)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1.特征分析人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包括点、线、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以特征觉察器对于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
2.图形与轮廓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种形状,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大小错觉),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图形掩蔽(在短暂呈现条件下,圆盘的轮廓尚未形成,被圆环遮蔽)实验说明人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特别注意:
【主观轮廓】又称错觉轮廓,是指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
3.图形的组织原则(请参见“知觉的组织原则”)
4.形状识别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叫做形状识别,这是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它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主要包括物体识别、面孔识别和文字识别。
5.特征整合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6.眼动眼动在形状知觉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如微跳、漂移、生理震颤等:一类是随意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追踪等。微跳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具有重要意义:眼跳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发生在三种情况下:用眼睛搜索要观察的物体将眼睛由一处转移注视另一处;当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野中央。
(二)大小知觉
关于物体大小的知觉,叫大小知觉。
1.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及知觉距离对大小知觉的影响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视网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a=A/D,a指视网膜成像的大小,A是物体的大小,D是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环境中距离线索和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这也是人们能够保持大小恒常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当熟悉的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成像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对大小知觉的影响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
4.体态变化对大小知觉的影响当观察者俯视或仰视时,知觉对象都会缩小。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远近知觉或距离知觉,是把物体知觉成立体的、三维的知觉。
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是指晶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调节只能在较小的距离内起作用。
(2)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是双眼的机能。2.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指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被掩盖的物体就知觉得远些。
(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3)空气透视: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处物体清晰。
(4)相对高度: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显得远。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较小,密度较大。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做平行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运动得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与单眼线索相比,双眼线索对判断深度和距离,有更大的作用。它的作用范围可达1300米。当距离超过了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三)方位定向(方位知觉)
方位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方位定向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1.视觉的方位定向: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参照物,通过视觉来判断方位,例如太阳、建筑物的位置,以及天空和地面、人和外界的物体的关系。
2.听觉的方位定向:听觉定向能力主要来自两耳听觉的差异,即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其定向规律有:
(1)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两耳连线为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作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