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四部分: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1)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2)主要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它的外面。
观点总结: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3)实验来源过滤器理论是根据彻里的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该实验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材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耳朵非追随耳的材料。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布罗德本特因而提出,进入追随耳的信息因受注意而被接受,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因没有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2.衰减理论
(1)提出者:特瑞斯曼
(2)主要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观点总结: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
(3)实验来源: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
3.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1)提出者:多伊奇
(2)主要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观点总结: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三种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的阶段上。
4.多阶段选择理论
(1)提出者:约翰斯顿
(2)主要观点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力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1)提出者:卡尼曼
(2)主要观点
①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②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③该理论还假设,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的控制,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1)提出者:谢夫林等人
(2)主要观点
①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②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③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四部分: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1)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2)主要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它的外面。
观点总结: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3)实验来源过滤器理论是根据彻里的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该实验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材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耳朵非追随耳的材料。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布罗德本特因而提出,进入追随耳的信息因受注意而被接受,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因没有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2.衰减理论
(1)提出者:特瑞斯曼
(2)主要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观点总结: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
(3)实验来源: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
3.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1)提出者:多伊奇
(2)主要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观点总结: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三种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的阶段上。
4.多阶段选择理论
(1)提出者:约翰斯顿
(2)主要观点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力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1)提出者:卡尼曼
(2)主要观点
①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②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③该理论还假设,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的控制,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1)提出者:谢夫林等人
(2)主要观点
①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②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③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