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

第五章:第一部分 意识与无意识


Listen Later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部分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知。1.意识概念的理解

(1)意识是一种觉知:它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它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基本特征

(1)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能够积极地反映客观事物,主动去认识周围环境,改造事物为己所用,而不像动物那样只是消极地顺应或适应环境。(2)意识的前进性: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会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人有能力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3)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从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容上来说,意识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二)无意识的含义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是指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3.盲视盲视是指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三)意识的功能

1.意识的觉知功能意识的觉知功能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刺激信息和自身内部心理状态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身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等。2.意识的计划功能意识的计划功能表明,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人不会盲目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而总是具有某种目的和动机,这种目的和动机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识的选择功能意识具有选择与监控的功能。意识的选择功能使人能够在环境中接受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限制并过滤与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能够有选择地存储与自己需要有关的信息。4.意识的监控功能意识的监控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监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二是可以调节和控制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睡眠各阶段特点

 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β波是一种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由α波取代。α波的频率较低,波幅稍大。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δ波,δ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阶段:(1)脑电变化:脑电成分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2)持续时间:约10分钟。(3)主要特点:个体处于浅睡眠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第二阶段:(1)脑电变化: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2)持续时间:约20分钟。(3)主要特点:个体较难被唤醒。第三阶段:(1)脑电变化: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

(2)持续时间:约40分钟。(3)主要特点:肌肉逐渐变得更为放松。第四阶段:(1)脑电变化: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称为深度睡眠阶段。

(3)主要特点: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个体在此阶段很难被唤醒。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睡眠通常称为“慢波睡眠”(SWS)。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做左右上下的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心率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肌肉则依然松软。

 (五)睡眠阶段的规律

1.一夜: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深度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的快速眼动睡眠发生在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2.一生: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非常长,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老年人每晚睡眠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就非常少了。

 (六)睡眠的功能

对睡眠的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释:1.功能恢复理论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但是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关键是提高睡眠的质量,入睡快,深度睡眠阶段的比例增加。2.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睡眠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它能够使个体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随着生物进化,睡眠演变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一个中性环节,是正常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

 (七)梦

 1.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地反映。(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过程。(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见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2.梦的主要特点奇异梦境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其中不连续性是奇异梦境的一个主要特征,表现为一种思想、行为、表象或情境,快速转移到与前者完全无关的状态中。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普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By 22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