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一章:第三部分重要的心理学派别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和铁钦纳
2、研究对象:直接经验(即意识),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3、主要观点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4、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构造主义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局限性:研究内容狭窄,脱离实际;内省法过于主观,重复性差,许多高级心理现象难以通过内省法进行研究。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2、研究对象:意识,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3、主要观点
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川流不息的过程,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地。强调意识的作用与机能,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4、研究方法:内省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进程。
(2)局限性:对其他学派的排斥。
(三)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创始人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2、研究对象:行为
3、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研究的意识;认为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因此环境因素可以制约学习过程,使个体的目标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特点:
(1)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2)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4、研究方法:实验法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行为主义强调用客观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科学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
(2)局限性:行为主义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四)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2,研究对象:意识、认知现象(知觉、学习、思维等)
3、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研究方法:实验法、整体观察法
5、历史评价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其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具有积极意义。
(五)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
2、研究对象:无意识(潜意识)
3、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催眠法、生活史法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2)局限性: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早期理论具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
(六)认知心理学
1、代表人物:皮亚杰、奈塞尔、纽维尔和西蒙
2、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加工过程。
3、主要观点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在他们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对其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
4、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5、历史评价
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并以认知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活动关系,脑的发育以及认知的发展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2、研究对象:人格
3、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认为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4、研究方法:没有具体、统一的研究方法,更多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局限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第一章:第三部分重要的心理学派别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和铁钦纳
2、研究对象:直接经验(即意识),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3、主要观点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4、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构造主义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局限性:研究内容狭窄,脱离实际;内省法过于主观,重复性差,许多高级心理现象难以通过内省法进行研究。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2、研究对象:意识,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3、主要观点
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川流不息的过程,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地。强调意识的作用与机能,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4、研究方法:内省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进程。
(2)局限性:对其他学派的排斥。
(三)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创始人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2、研究对象:行为
3、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研究的意识;认为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因此环境因素可以制约学习过程,使个体的目标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特点:
(1)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2)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4、研究方法:实验法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行为主义强调用客观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科学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
(2)局限性:行为主义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四)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2,研究对象:意识、认知现象(知觉、学习、思维等)
3、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研究方法:实验法、整体观察法
5、历史评价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其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具有积极意义。
(五)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
2、研究对象:无意识(潜意识)
3、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催眠法、生活史法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2)局限性: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早期理论具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
(六)认知心理学
1、代表人物:皮亚杰、奈塞尔、纽维尔和西蒙
2、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加工过程。
3、主要观点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在他们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对其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
4、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5、历史评价
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并以认知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活动关系,脑的发育以及认知的发展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2、研究对象:人格
3、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认为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4、研究方法:没有具体、统一的研究方法,更多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
5、历史评价
(1)贡献性: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局限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