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曹操的豪迈,袁绍的自私


Listen Later

袁紹曾誇口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意思是我南邊依據黃河,北邊倚仗燕、代之地,還聯合了戎狄的部隊,要向南進軍,爭奪天下。」他起兵之初,志向早已定下。因此,當董卓身亡,長安大亂,中原大地「鼎沸」之時,他卻安然盤踞在冀州,「穩坐泰山」,袁紹的敗亡,其實在此時就已註定了。

凡是想在天下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最大的禍患莫過於有所依仗。一旦自己依仗它,謀臣將帥依仗它,士兵們也依仗它。他們所依仗的,就是險要的地勢。然而,一旦離開了這險要之地,便失去了憑藉,智謀和力量也就「無計可施」了。《易經》坎卦的《象辭》說:「王公憑藉險要來守衛他的國家。」但險要是不能長久佔據的,坎卦的上六爻就已經啟示要走出險境了。當(離開險地時)智慧無處施展,力量用不上勁,就像被繩索捆綁,被荊棘包圍,這並非別人困住了他們,而是他們自己走入了困境。山區的人,出了山到了平原就「寸步難行」;水鄉的人,離了水到了陸地就感到困窘。失去了依仗,又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就像蝸牛失去了牠的殼,會被螞蟻輕易咬死一樣。所以袁紹終其一生,不敢越過黃河「半步」。這不只是袁紹本人不敢,他的將帥士兵們看到那平原廣闊、河陸交錯的景象,也會感到「頭暈目眩」、心神不定,「不知所措」。

曹操曾說:“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意思是「任用天下所有的智慧和力量,用『道』來駕馭它們,就能無往不利。」意思是說,在山區就用山區的智力,在水鄉就用水鄉的智力。自己沒有固定的依仗,別人也就不會有依仗之心,反而能做到無處不可依仗。這本是爭奪天下的高明策略,但即便是曹操也未能完全做到。他西征到了赤壁,東進到了濡須口,面對浩浩蕩蕩的長江,銳氣就被挫敗了。這說明他仍然只是擅長山地和陸地作戰的人才,並非真正能「無所不可」。為什麼呢?因為曹操用來任用天下智力的方法,是「術」,而不是「道」。「術」是有局限的,有它能做到的,也有它做不到的。符合的它能接納,不符合的就無法容納。這樣一來,天下的智力,不能被他所用的就很多了。他最終能夠強大並取代漢朝,是因為他身處「四戰之地」,只能依靠智謀和力量,沒有大好河山可以依仗,也就不會因此產生驕傲和懈怠之心。

那麼,諸葛亮勸說劉備佔據益州這個「天府之國」,不也是依仗險要嗎?但他卻能因此得以存續,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劉備那個時代,豫州、兗州、雍州、徐州已經全被曹操佔據,而荊州、揚州又是孫氏三代經營安定的地方,除了益州,實在是「別無選擇」,無處可以託身了。他並非真的認為夔門、劍閣的險峻,或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就可以作為長久的依仗。李特看著劍閣感嘆說:劉禪有此而不知自存。意思是「劉禪擁有這樣的天險卻不知道自保。」然而,李特自己也不過是趁著晉朝大亂才得以崛起的,如果不是天下大亂,他也只不過是趙韙、李順之流罷了。後來的董璋、王建等人,也都是「乘亂而起」。難道僅僅憑藉巴蜀地區的險要地勢,就真的足以讓他們「苟且偷安」兩代人嗎?(言下之意,是不夠的,時勢與人謀更為重要)。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读《资治通鉴》By Betagu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