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司马睿与王导何以能再复晋室


Listen Later

话说 南宋 宋高宗得以免于被金人抓走,而在杭州能延续国祚,可说是侥幸;而琅邪王 司马睿 能躲过刘曜、石勒的祸乱,在建康延续晋室,则并非仅仅是幸运。

当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腾、司马越等诸王相互攻伐、天下大乱之际,司马睿能够毅然抽身,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图存续,这无疑是卓越的远见。司马睿的归返,是王导力劝的结果。王导对时局的洞察非常深入,而司马睿听从劝谏也十分果决。他们君臣之间这种相得无间的关系,便是从此刻开始的,自此二人开始彼此契合、同心协力,建立东晋,实有深厚根基可循。

在八王争斗最为酷烈之时,西晋皇室内部纷乱纠葛,身处其中的人大多深陷困局,没有办法脱身。司马睿在回归封国之前,表现得似乎随波逐流,无意于任何一方;王导虽出身望族,也只是在东海王司马越手下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官职,对于当时正邪顺逆的激烈交锋,从未明确表露过自己的立场。然而,这正是他们无人能及的地方。

老子有言:“静为躁君。”此非泛泛空谈。所谓“静”,是在天下纷扰之际,内心沉稳,外观世变,从容筹谋,暗中运筹帷幄,专注于可乘之机。那些躁动不安者,并不能理解这份“静”中的主动与进取;而行“静”之者,早已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天地虽大,万物之变总有起始与终局。凡可为之事,并无外力可禁止;真正难处在于身陷权谋网罗之中,被酒食礼仪所羁绊、官爵名位所牵累,不觉之间便已身处兵戎相见的泥潭。唯有澄心定志,分辨事势之微妙,一旦见机当行,即可果断决策。此正是王导与司马睿之间心意相通、默契无言的根本。

这种处世之术,正是老子、庄子之道在乱世中的应对之策。若能得时得势,便可纵横天下,以柔克刚;即便无所作为,亦可“缘督以为经”,不至于犯禁触祸。琅邪王司马睿凭借此道在江东保全了宗庙社稷,而王导也因此使其家族世代昌盛,正得力于此。

然而,应当指出,这种处乱应变之道,仅适用于时局动荡、世局未定之时。倘若天下既安,局势已定,仍拘泥于此,则不足以有所建树、成就功业。司马睿与王导始终依循此道,正是晋朝最终丧失中原、无复北伐希望之由。

孔子看到学生的文章狂放而空洞,就强调需要有所节制和裁抑。

 如果没有深刻研究动静之间的哲理,懂得与时、与世进退的奥妙,是难以明白王导与司马睿的睿见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读《资治通鉴》By Betagu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