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王导何以安东晋


Listen Later

王導在江南掌管政务时,陈頵曾建议他改革晋朝旧有的制度,强调赏罚分明,名实相符,以振奋纲纪。

虽然很多人赞同陈頵的看法,但可惜王导没有采纳。

然而,如果王导真的听从了陈頵的建议,彻底改变过去的方针,依靠严苛的法律和制度来整顿已经松懈的民心,那么江南的存亡就很难说了。俗话说:“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但这并不是治国的道理。琴弦不调,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松紧,而不是苛责琴弦,急于更换。不调的琴弦,是因为弦太松了,你急着把它绷紧,结果是粗弦绷得太紧会断,细弦也会断,更何况还能调好呢?

西晋 以来,官吏和百姓早就习惯了虚浮的风气,喜欢散漫。一旦突然严加管束,下层民众怎么能承受得了呢?而且,当时能够用来治理国家的人才,像周顗、庾亮、顾荣、贺循这些人,都是在洛阳的老臣,习惯了清谈玄虚的作风,从来没经历过严苛的约束。如果突然让他们去执行严谨的章程,他们肯定无法适应,最后都会离去。这样一来,那些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人,就会被从底层提拔上来,各自争权夺利,官吏不习惯,百姓不安宁,士人心涣散,内乱就无法遏制了。

卞壶、陶侃这些人,确实是严谨有能力的官员,王导也把卞壶提拔到朝廷,重用陶侃在地方任职。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风气之改革,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宋朝也曾因为统治宽松、政事废弛而受到批评。王安石为了改革,严厉的措施导致大家开始怨恨。而元祐、绍圣、建中靖国这几个时期,屡次惩罚和改革,宋朝反而灭亡了。锻铁太心急,加热过度就会折断。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因为不满之前的局面,就矫枉过正,结果反而更加偏离。显然用来治理太平盛世都不可能,更何况是在国家危难、人心不稳的时候呢?

不止是这些。汉朝末年,社会风气看重声誉,曹操就用严酷的手段来纠正。曹魏时期,强调名实相符,司马懿反而采取了宽容的手段。他们都乐于抓住前人的过失,指出君主的错误,以此来迎合人心,让他们乐于归附自己。

在王导的时代,王敦就曾用过这种手段;后来桓温也用过。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前进和获取功利,最终走向了叛逆。

王导只是没有这些不轨的野心,所以他选择顺其自然地进行改革,从容不迫地驾驭局面,不暴露自己的才能。

难道王导就没有陈頵的远见吗?桓彝曾夸奖王导是管仲在世,这说明王导没有像王衍 等人那样狂放不羁,破坏社会风俗。其次,他人又如何能知道王导实际是欣赏陈頵的建议的,只是不轻易表露出来了?

真正懂得当世战略的人,不会因为喜好而急躁,也不会因为形势而逼迫。那些狭隘的人不懂,只求一时痛快,却责怪他们不能做到,愚笨之人不值得深谈!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读《资治通鉴》By Betagu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