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這一集,我和 9 歲女兒若菲聊聊一場來自線上課程「開麥忘關」的小尷尬,如何引發她的不安,並進一步聊到什麼是 Spotlight Effect(聚光燈效應) 與 Peer Pressure(同儕壓力)。
青春期孩子因為社會腦的發達,會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聚光燈效應),也會為了想融入朋友而感到掙扎(同儕壓力)。這些其實是成長中的大腦正常的發展歷程。本集我們用孩子的語言,一起碰觸這些概念。
這是一集結合心理發展教育 × 情緒表達訓練 × 社會互動實戰的精彩內容,讓孩子在笑聲中更理解自己、學會冷靜做選擇。
▸ 推薦中高年級以上孩子與爸媽共聽
▸ 你也可以順便問問孩子:「你最近有沒有發生過讓你覺得大家都在看你的時候?」「有沒有同儕壓力的瞬間?」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0:00 – 意外開麥事件,引爆一場「尷尬」不安
02:00 – 感覺被看見,是不是因為「聚光燈效應」?
・Spotlight Effect:我們常高估別人對我們行為的注意力
・媽媽舉出經典心理學實驗:穿奇怪T恤的大學生以為50%的人注意他,其實只有20%
05:30 – 為什麼只說「沒事啦」沒辦法安慰孩子?
・孩子想聽到的是「為什麼沒事」
・講原理能幫助他建立理智與情緒的連結
・媽媽解析:孩子的社交大腦(Social Brain)比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在青春期更為活躍,特別容易過度反應
08:00 – 所以…聚光燈效應有沒有好處?
・它幫助我們「在意他人想法」,是社會化的一部分
・關鍵不是不管別人,而是平衡「自我」與「社會」
11:00 – (下半場)延伸討論:那同儕壓力呢?
・Peer Pressure 也是社交大腦影響下的結果
・媽媽舉例:若菲不喜歡K-pop,如果朋友都喜歡,她會跟著聽嗎?
13:30 – 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
・若菲自創 LEGO 隱喻:先把自己喜不喜歡這件事「拼上」「放一邊」再決定
・分辨:「是我想這樣做」還是「我怕不做就沒朋友」
15:00 – 拒絕的方法:不一定要說教,可以幽默、有界線
・「Sorry bro, see ya!」
・若菲分享:有時朋友可以接受玩笑,有時需要用更認真的語氣說明
17:00 – 社交大腦 VS. 執行大腦的對話
・孩子需要練習「覺察自己的壓力來自哪裡」
・當壓力不是來自真實的威脅,而是想像,就可以訓練前額葉調節反應
18:30 – 情緒難以說明,但可以被陪伴與理解
・媽媽和若菲示範:詢問感受、等待表達
・不是所有情緒都能馬上說出口,但能試著說與辨認就是一種前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
By 醫師媽咪與美國小孩這一集,我和 9 歲女兒若菲聊聊一場來自線上課程「開麥忘關」的小尷尬,如何引發她的不安,並進一步聊到什麼是 Spotlight Effect(聚光燈效應) 與 Peer Pressure(同儕壓力)。
青春期孩子因為社會腦的發達,會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聚光燈效應),也會為了想融入朋友而感到掙扎(同儕壓力)。這些其實是成長中的大腦正常的發展歷程。本集我們用孩子的語言,一起碰觸這些概念。
這是一集結合心理發展教育 × 情緒表達訓練 × 社會互動實戰的精彩內容,讓孩子在笑聲中更理解自己、學會冷靜做選擇。
▸ 推薦中高年級以上孩子與爸媽共聽
▸ 你也可以順便問問孩子:「你最近有沒有發生過讓你覺得大家都在看你的時候?」「有沒有同儕壓力的瞬間?」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0:00 – 意外開麥事件,引爆一場「尷尬」不安
02:00 – 感覺被看見,是不是因為「聚光燈效應」?
・Spotlight Effect:我們常高估別人對我們行為的注意力
・媽媽舉出經典心理學實驗:穿奇怪T恤的大學生以為50%的人注意他,其實只有20%
05:30 – 為什麼只說「沒事啦」沒辦法安慰孩子?
・孩子想聽到的是「為什麼沒事」
・講原理能幫助他建立理智與情緒的連結
・媽媽解析:孩子的社交大腦(Social Brain)比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在青春期更為活躍,特別容易過度反應
08:00 – 所以…聚光燈效應有沒有好處?
・它幫助我們「在意他人想法」,是社會化的一部分
・關鍵不是不管別人,而是平衡「自我」與「社會」
11:00 – (下半場)延伸討論:那同儕壓力呢?
・Peer Pressure 也是社交大腦影響下的結果
・媽媽舉例:若菲不喜歡K-pop,如果朋友都喜歡,她會跟著聽嗎?
13:30 – 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
・若菲自創 LEGO 隱喻:先把自己喜不喜歡這件事「拼上」「放一邊」再決定
・分辨:「是我想這樣做」還是「我怕不做就沒朋友」
15:00 – 拒絕的方法:不一定要說教,可以幽默、有界線
・「Sorry bro, see ya!」
・若菲分享:有時朋友可以接受玩笑,有時需要用更認真的語氣說明
17:00 – 社交大腦 VS. 執行大腦的對話
・孩子需要練習「覺察自己的壓力來自哪裡」
・當壓力不是來自真實的威脅,而是想像,就可以訓練前額葉調節反應
18:30 – 情緒難以說明,但可以被陪伴與理解
・媽媽和若菲示範:詢問感受、等待表達
・不是所有情緒都能馬上說出口,但能試著說與辨認就是一種前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