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作者對談

EP04 與黃裕元對談:土生歌~1930~1960年代的日本曲台語歌


Listen Later


✨✨✨【EP04 與黃裕元對談:土生歌~1930~1960年代的日本曲台語歌】✨✨✨




🎙️ 來賓: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黃裕元



📌【MIT作者對談】是一個關於台灣流行音樂的podcast節目,節目發想來自Routledge 於2020年出版的一本書: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Music(台灣製造:流行音樂研究),節目的製作與參與者也是這本書的編者與作者群。


本集前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由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主編Eva與第5章的作者,黃裕元對談。因為對台語歌的熱愛,大學念電機系的裕元老師選擇歷史研究所就讀,深入研究台語歌曲的發展脈絡。1920、30年代,新的音樂進入台灣,台語歌曲因而有了新的創作,甚至一度成為日本政府宣傳戰爭的時局歌。國民政府來台後,禁播日本歌曲,大家為了將它們保留下來,而使用台語進行填詞,還創造出有趣的歌本。戒嚴初期對台語歌的查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嚴格,是後期的自我審查制度,才真正壓抑了歌曲的創作。台語流行歌曲歷經日本殖民時代、國民政府的戒嚴時期,以及現今開放的台灣社會,混雜著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融合了新與舊的歌曲元素,帶給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台語歌#土生歌 #日語翻唱的台語歌#混雜性#台語歌曲的共同記憶



💥【本集精彩重點】

  • 「混血」的台語「土生歌」
  • 隨著台灣民主化逐漸成熟,而逐漸解散的台灣歌謠研究社
  • 講述1930年代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在地的作詞曲家、編劇、歌星等故事的電視劇《純純》
  • 日本統治時期翻唱的中國、美國台語歌
  • 宣傳戰爭的時局歌,卻蘊含著大家喜歡的愛情浪漫元素
  • 記載著翻唱日本歌的台語「歌本」,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
  • 1950年代是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期,卻是台語歌曲自由的年代
  • 台語歌內部的批評與矛盾
  • 黃昏的故鄉〉這首歌,成為了當時爭取台灣民主與認同的那群人心中,共同的記憶,也象徵著台灣主體意識形成的過程



  • 🌿【工作團隊】


    主持人:蔡如音(eva)

    來賓:黃裕元

    製作:蔡如音(eva)

    台南移地錄音助理:王千華、蘇欣儀

    逐字稿:蘇欣儀、林之越、朱怡靜

    錄音拍照:蘇欣儀

    剪輯:林之越、朱怡靜、蔡如音(eva)

    音樂版權聯繫:朱怡靜、曾靖珊

    節目封面設計:沈宜萱

    平台上架:曾靖珊



    🎶【音樂】


    (1) 白牡丹(2021重新改編版本,原曲由勝利唱片發行於1936年)

    作曲:陳秋霖

    作詞:陳達儒

    編曲/演奏/混音:蔡金瀚(ChrisLeo)

    ChrisLeo YouTube頻道


    (2) 台語爆笑幽默劇 邱罔舍拼脫線「給我試試看」A面 (月球唱片約1969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b5PKJ1m0gk&t=0s


    (3) 心酸酸 (鄧麗君金企鵝專輯金曲選vol. 11)

    作曲:姚讚福

    作詞:陳達儒

    演唱:鄧麗君

    金企鵝YouTube官方頻道

    金企鵝經典唱片線上聽


    (4) 2014年電視劇《純純》(又名《歌謠風華—初聲》)對白

    台視純純官網


    (5) 蘇州夜曲(電影版本)

    曲:服部良一

    詞:西条八十

    演唱:李香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ht7Wkkc3s


    (6) 支那之夜(Nippon Columbia Co. Ltd.)

    曲:竹岡信幸

    詞:西条八十

    主唱:李香蘭(山口淑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WccELPJe8


    (7) 大地在召喚(1941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錄製,作為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軍歌)

    詞:越路詩郎

    曲:鄧雨賢(望春風曲調,創作於1933)

    演唱:霧島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NW-97DzR4


    (8) 望春風(1933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錄製)

    詞:李臨秋

    曲:鄧雨賢

    演唱:純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ipwp8zlGI


    (9) 媽媽我也真勇健 (翻唱自1939年日文曲:「鄉土部隊の勇士から」(鄉土部隊勇士的來信)

    曲:唐崎夜雨(鄧雨賢)

    原日文詞:中山侑

    台語填詞:莊啟勝

    演唱:文夏

    *關於這首歌曲的故事,可參考臺史博「台灣音聲100年」的介紹


    (10) 鹽埕區長(1964年天使唱片)

    主唱:麗美

    作曲:郭萬枝

    作詞:楊東敏

    編曲:江東泉

    伴奏:天使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pmHLituqg


    (11) 黃昏的故鄉 (1960年新電塔唱片公司)

    作詞:愁人/文夏

    作曲:中野忠晴(原日文歌名:赤い夕陽の故郷)

    演唱者:文夏


    (12) tjakudain無奈 (kinakaian母親的舌頭專輯)

    作詞:阿爆、李英宏、王秋蘭(愛靜)、排灣族古謠tjakdain

    作曲:阿爆、Dizparity、李英宏、排灣族古謠tjakudain

    演唱:阿爆feat. 李英宏

    *感謝十一音樂授權使用


    (13) 雙雁影(鳳飛飛 經典復刻盤3 )(歌林唱片2009)

    作詞:陳達儒

    作曲:蘇桐

    金企鵝經典唱片線上聽



    📮【連絡信箱】


    🏫 本節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9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精進與專業社群計畫」補助。計畫名稱:【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 本地流行音樂研究的教學資源建構與社群對話】


    ✏️【逐字稿Transcript】


    音樂1:白牡丹(2021重新改編版本,原曲由勝利唱片發行於1936年)


    Eva:大家好,歡迎收聽MIT作者對談,這個podcast節目是一個關於台灣流行音樂的節目。MIT就是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MIT也是一本書的名字。這本書叫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台灣製造流行音樂研究。MIT這個podcast節目的主持人和來賓都是這本書的作者或是編者,書是用英文寫的,還是學術型的文章,今年出版以後,我想說大家一起來做Podcast,用在地的語言分享研究的發現和角度。我是這次的主持人Eva、蔡如音,我在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服務。


    今天MIT作者對談來到台南市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史博。這次的來賓是台史博的研究員,黃裕元、阿元老師,歡迎。


    黃:Eva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Eva:我可以稱呼你為阿元老師?


    黃:好,叫阿元就可以了。


    Eva:我跟阿元老師是在三個多月前左右第一次見面,那時候是阿元老師在這、台史博 ,辦「台灣的聲音」的研討會。那時候我來到這,就很喜歡這個地方,這個空間,後來我就想要再來這裡,這就是為甚麼我們MIT作者對談的Podcast節目,今天有這個機會來到台南錄音。


    阿元老師是MIT台灣製造這本書第五章的作者,第五章是關於1930到1967年左右的台語流行歌,這個時期的台語歌有一個特色,就是有很多的翻唱歌,從日文歌翻唱來的,阿元老師是這個主題的專家。想要請教阿元老師說,這個混血歌要怎麼說才比較道地?


    [2:23]

    黃:第一個切入點,就是「考倒師傅」(難倒專家)了,這方面在台灣差不多60年代的台語歌,是台灣的本土流行歌算是最風行的這個時代。這個時代也是比較特殊,因為這個以後就變成是華語的流行歌,是市場的主流,差不多70、80年代以後,到現在也是這樣。台語稍微有起來,但不過算起來還是華語的流行歌是市場的主流。60年代是比較特殊,像電影也是一樣,都是台語的電影、台語的流行歌為主。


    剛剛講到的混血歌曲,我們在回顧台灣的流行歌的時候,都會把60年代說的混血歌曲,混血這個名詞,本身 要用台語就是沒辦法講的,說的比較難聽,一般在講的叫「雜種」,這個很難聽,就是一般台語裡面在罵人的話。


    音樂2:台語爆笑幽默劇 邱罔舍拼脫線「給我試試看」A面 (月球唱片約1969年)


    剛剛跟Eva在討論的時候,就想到我最近才比較知道一個詞,叫做「土生的」,這個「土生的」這個詞,是那天我在聽脫線的笑話,它也有說到。阿日本時代的笑話在說古的時候,互相在鬥嘴辯論,在說的時候也說這個「土生的」。「土生的」一般在形容的是甚麼,就是有一些是有原住民的血統,對外又有去混到漢人,甚至是戰後的外省人,也可以說是從外國來的不一樣的人種的血統,所以有一個名字叫「土生的」,這個「土生的」如果寫成漢語應該叫「土生」,土生土長應該是就是在地的意思。我們試著去想說「土生」這個詞的歷史脈絡,其實原來有那個意思,因為台灣人一般都號稱自己是漢人,在文化認同上感覺自己是漢人,是這個漢文化,其實自己知道自己是外來的。既然自己是外來的,所以看到在地這裡的人就說他是「土生的」,就是說我們外來的去混到在地這裡的、原來土生土長的血統。所以說起來,土生土長好像是在地的,好像應該是純種的,不過事實上,在台灣的台語的脈絡裡面,在地的卻反而不是純種的,一定是有加入不一樣的才叫做在地的,所以「土生的」有一個特殊的意思,就是說,它一方面是在地,但另一方面又是融合到不一樣的文化的內容在裡面。如果說混血歌曲要用台語來說,應該叫「土生歌」,好像也是蠻切題的。


    Eva:台語翻唱歌也可以用「土生歌」來說?


    黃:對、對,土生的。


    [5:23]

    Eva:我感覺很有趣得是,上一次我在訪問陳峙維老師的時候,發現他大學和研究所的時候都不是讀音樂或是社會的,阿元老師好像也是這樣?大學的時候是讀理組,電機,後來轉去念歷史、歷史研究。是什麼時候或是什麼機緣開始決定要來做台灣流行歌的研究?


    黃:其實也是一個方向,大概就這樣從高中的時候,就很喜歡聽台語的老歌。那時候我高中就是差不多台灣的90年代,那個時候開始有一些前輩,像莊永明老師、還是簡上仁,他們在做這個台灣歌謠的研究和發揮,在社會上也收到很大的迴響。


    那時候就覺得說這些台語歌是台灣文化很重要的部分。一方面又覺得說,台語好像在社會上,到我們這一代,漸漸快不見了,有這個危機意識,在那個時候就有這個感覺了,感覺說未來這個台灣的文化,還是對台灣的認同,感覺歌謠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從高中的時候就有一個熱忱,要聽台語歌,那時候一開始是愛聽,到大學的時候就參加一個,現在已經沒有的社團,叫做「台灣歌謠研究社」,這個台灣歌謠、台灣鄉土、還是台語社在那個時候都是90年代,就是台灣的學生運動走到末期,就是台灣民主化到一個階段以後,就比較沒有學生運動了。那時候學生對台灣本土文化有興趣,那時就組這種的社團,我就去參加那種社團,大家一起讀一 些台灣歷史、台灣史。那時候當然本身是工科、理工科的,電機的,那時候就覺得,不然研究所,那時候大學要畢業的時候,就想說不然來考看看,如果考的到,可能就念看看,如果考不到的話就乾脆算了去找工作。不幸的就考到了,讀這個歷史研究所,去就跟老師說要研究台灣歌謠的歷史、流行歌歷史。老師也很支持,就這樣一路發揮過來了。


    [7:42]

    Eva:阿元老師寫過、出版過很多書,都是關於台灣台語歌主題的,有《台灣阿歌歌》、《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還有許石,這個作曲家的書。我們想請問阿元老師,來討論一下台語歌的第一個時期,就是1930年,那個時候台語歌的創作有甚麼樣的條件還是養分?


    黃:1930年那個時候就是開始有電影,唱片業在20年代開始發展過來,另一方面音樂這個部分也是有爵士樂,一些新的音樂進來,所以感覺說這個社會上有了各方面文化的進入,這個條件備齊後,就自然發展變成流行歌,我的感覺是這樣。就開始有一個新的創作,大家希望有新的歌曲,這個新的歌曲是跟過去那種我們在唱的歌、或傳統的歌謠有不同。


    音樂3:心酸酸(鄧麗君金企鵝專輯金曲選vol. 11)


    [08:45]

    這個不同的第一點是,他是要讓別人聽得懂,歌詞唱出來讓人聽得懂,再來是,這個歌所說的故事是新的、有趣的,代表現代社會,不是那種古裝的,這樣說就對了,所以這個流行歌再來就是說,新的音樂的概念開始發展以後,再來就是變成說大家也是在試那個市場,跟市場在琢磨,後來調整出來的就還有那種比較有古早味的台語歌,像是《心酸酸》、《雙雁影》,有的還有那種流行小曲,以前的傳統調,北管南管那種小曲,開始有流行歌以後,大家想說還有那種流行的,就是最新流行的,但還是有一點古早味,像《白牡丹》這種比較古早味的歌。所以30年代的流行歌有很多形式,是時代的條件背景所形成的,所以也有新的也有舊的,都被混在一起,現在我們說的流行歌,都聽得到這些歌曲。


    [9:54]

    Eva:那個時候的台語歌有原創曲,也有從中國、美國翻唱來的歌,那個時候,唱片公司有在考慮大量翻唱日文歌嗎?


    黃:其實你要想說日本時代,要用那個時候的市場來想,想像在台灣的日本時代,1930年代開一個唱片公司,我要選這些歌來做新的流行歌的時候,我難道會去選日文歌嗎?妳想想看。


    Eva:應該是不會。


    黃:對,應該是不會。因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日本的流行歌自然也是會在台灣,因為台灣那個時候如果聽流行歌的,也大部分都是識字的,所以會聽流行歌的,他就直接去聽日文歌就好了,他不一定要去聽,你還翻唱變成台語的。相對來說,反而大家會去翻唱中國的流行歌,甚至於美國的,因為中國和美國的流行歌大家比較不認識,大家也比較不容易接觸得到,所以會去翻中國的流行歌,翻過來又會改變一點,那是那時候自然的市場的一個條件。


    音樂4: 2014年電視劇《純純》(又名《歌謠風華—初聲》)對白


    [11:01]

    Eva:我想到應該是8年前,2012年的時候,台灣有一個電視劇叫做《純純》(歌謠風華),就是在說30年代的殖民時期的台灣在地作曲家、寫詞人和編劇的老師的故事,還有歌星,像純純,唱片工業的故事。有興趣的聽眾可以去串流平台找來看,不知道阿元老師有沒有看過?


    黃:有,它有愛情的故事,也有些很有趣,可以看一下。不過那是參考而已,因為是故事,有時候個人的故事,有它真正的一手資料大概就是這樣,但是為了變成一個故事,有時候要加油添醋,比較戲劇化,大家參考就好,也是很好的一個推廣啦,透過這些故事讓大家對歌曲比較了解。


    Eva:繼續我們來到台語歌的第二個階段,1940到1950年代,這就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到新的統治者國民黨來到台灣的階段。我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第一個部分是戰爭的時期,那個時期日本政府的宣傳、軍歌,還有一個時局歌。那請問阿元老師,這個時局歌是什麼?有甚麼例子?它也是用日文唱得對嗎?


    [13:13]

    黃:對,主要也是日文。因為在1937年,中國跟日本開始戰爭,日本就開始比較加強在文化方面的控制,但是那個時候台語歌市場比較成熟的狀態,所以那個時候台灣也是要配合那個局勢,所以就有台語的愛國歌曲,日語的時局歌也是那個時候在唱。


    這個時局歌其實是有點曖昧的名詞,因為我們知道軍歌嘛,軍歌就是很激昂、很壯烈,就是在宣傳作戰。但是在戰爭的那個時代,其實政府都希望大家要精神訓練,國民精神總動員,但事實上,一般的民眾大家還是愛聽那種講愛情的,或是比較浪漫的歌曲。所以時局歌這個東西就是說,大家一樣是在唱一些曖昧、愛情的歌曲,或是看這方面的電影,但是這方面的故事就要編的跟戰爭有關係。

    這可能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就是說,因為政府也是覺得說這符合政府的宣傳;另一方面就是說,大家也感覺說戰爭變成一個流行的話題,在這個社會上感覺大家都在說戰爭的時候,新聞報紙打開就是今天又打到哪,戰場在哪裡甚麼的。所以大家想法,那個時候的社會,流行的文化就是自然跟戰爭會發生關係,就是因為最近在流行甚麼話題,這方面的歌曲就會出現一樣。所以一方面是政府的宣傳,一方面是這個社會心理,自然就會去流行有關戰爭的話題,所以就會出現時局歌這種的情形,就是表面上是說戰爭的故事,但是他也是大 家愛看的那種愛情還是浪漫的那種情愫在裡面。


    音樂5: 蘇州夜曲(電影版本)


    音樂6: 支那之夜(Nippon Columbia Co. Ltd.)


    所以就像是很有名的那個《蘇州夜曲》,李香蘭那首《蘇州夜曲》,其實是浪漫的曲調,我們現在聽很哀傷很浪漫,但其實它是時局歌曲,像那個《支那之夜》,很輕鬆的歌曲,唱歌還能夠跳舞,但是又被列為時局歌曲,這在日本很風行,也是演電影什麼的。不過在另外一邊,中國這邊看起來就感覺說這都是在宣傳戰爭的,所以後來就禁唱這些歌曲,禁唱得特別厲害,感覺說這些特別流行,這都是戰爭的時期日本人在宣傳他們戰爭的觀念。


    [15:56]

    Eva:有兩首歌是台灣原創的,就是《望春風》跟《雨夜花》,被殖民政府重新填詞的,這也算時局歌嗎?


    黃:對,也是變成時局歌。我就感覺說這一方面是政府要宣傳,一方面是生意人覺得現在在流行戰爭的話題,就選這種歌曲,重新包裝來取樣,重新包裝變成另一首歌。


    Eva:所以它是有一個市場?


    音樂7: 大地在召喚(1941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錄製,作為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軍歌)


    黃:對,那時候是有市場的哦,再加上政府的宣傳,會幫你宣傳,在學校放給小朋友聽,像我看鍾肇政在寫望春風,他有個小說叫《望春風》嘛,他開頭就有說,望春風這首歌你們可能不知道,但如果說到《大地在召喚》,就是日本歌這個歌名,大家一定知道。我們現在聽起來覺得很奇怪,但其實在鍾肇政他們那個時代,他們聽到的望春風其實很多是先聽到日文版的,宣傳戰爭的,宣傳去滿州的那個版本,戰後才知道原來這首歌是台灣人做的,是《望春風》。


    音樂8: 望春風(1933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錄製)


    [18:14]

    Eva:戰後新來的統治者,國民黨來到台灣以後,好像有銷毀唱片、沒收歌本、查禁台語歌的公開播放。但是那時候也有一種現象就是,翻唱日文歌,填入台語詞,那個情形是怎麼樣?


    黃:應該這樣說,國民黨來之後,當然新仇舊恨嘛,對原本在台灣流傳的這些日本歌,原則上是查禁,尤其是軍歌,還是時局歌曲這類的,一定嚴格查禁。解嚴之後其實還是查禁,因為就是說那是敵軍的歌嘛,所以戰後是查禁日本歌比較嚴重。不過另一方面很有趣的是,我們在看以前的歌本,這也是之前比較沒有人整理過,也比較沒有人注意到,因為經歷過那個時代,可能會有那個記憶,就是我們在看那個時候流傳的歌本,那時候的歌本,紙質都很差,因為戰後初期嘛,差不多1945年到1949年,這四、五年的時間,我們都知道那時候物價飆漲,唱片、唱片業是完全歸零,因為以前唱片是在日本製作,戰後就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基本上就沒有新的唱片出現。但那又是個很有趣的時代就是說,很多台灣的音樂家,尤其是流行音樂界的這些音樂家,回來台灣,因為戰爭結束了,有的可能,像是楊三郎、許石,他們以前在日本滿洲四處演奏,戰後都回來台灣,回來台灣找不到工作,像許石就比較幸運,去當老師,有的就開始自己組樂團,去戲院巡迴演出,所以他們這些新的音樂家就想說要有新的創作,就開始做新的歌,有的就在電台發表,有的就開始印歌本,因為沒有唱片可以賣,所以就印歌譜。這些歌本的紙質都比較不好,比較有趣的是說,裡面有一類的歌譜,特別記載很多都是從日本歌翻唱過來的。那個時後,第一個條件是因為日本歌本身不能繼續在台灣流傳,所以這些大家覺得很好聽的曲調,不能唱的話很可惜,所以就開始去想說填一些台語的詞,重新填詞的時候,想東想西、什麼故事都來了,就有這種歌本就出現了。我們現在找到的歌本,很多歌詞,很多歌,甚至流傳到現在都有人在唱,這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條件。


    [21:12]

    Eva:在阿元老師的研究中,1957年至1967年左右,是台語歌翻唱日語歌曲的高峰。前面講到歌譜跟歌本的印製,是不是也有幫忙的這個現象?


    黃:歌譜的形式也在改變。像剛才說,戰後初期的歌譜紙張品質較不好,通常都薄薄的,一本裡面七、八首歌,因為都是歌舞團四處演出,巡迴的時候,就是一邊演,演一演之後就一邊賣歌本,那時候的想法都這樣。洪一峰、文夏、楊三郎,他們那時候都是這樣,去演唱然後賣歌譜,大小差不多像現在A4的紙摺兩折。到差不多1957、1958年之後,一方面印刷技術越來越進步,開始變成比較厚、比較小本,變成口袋歌本,慢慢地演化版面變小,變得比較厚,這種口袋歌本就可以收錄比較多首歌。以前的歌本就都是字,密密麻麻,都寫成七字歌,但事實上有些歌不一定都是七個字,但他們會編寫成七字歌,讓人一方面可以唱,一方面又可以看裡面,當作故事書來讀。到戰後,開始有針對歌曲的歌本,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當然,到1957年之後,黑膠唱片出來,塑膠唱片發達之後,長時間的唱片變成一張專輯,唱片業就成為流行文化的一個發動機,歌本就是跟著這股潮流起來的。


    Eva:那時候代表的歌星有誰呢?


    [23:03]

    黃:最有名的就是文夏,他最早就是蟲膠唱片時代就有出唱片,到黑膠唱片的時候就重錄很多日本歌翻唱成台語的。文夏、洪一峰、陳芬蘭、紀露霞,後面還有1957年的吳晉淮,那時候都在亞洲唱片,台南的亞洲唱片公司,像在台北有陳芬蘭、鄭日清、黃三元,再過幾年之後有葉啟田、黃西田,比較有名的差不多就是這幾位。


    Eva:現在年輕人,特別是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應該是知道那個時期的台語歌被政府查禁的事實,但是要如何解釋那個時候台語歌在民間、在市場如此受歡迎?


    黃:其實查禁的制度,差不多是1961年開始,才比較上軌道,在這之前就有禁歌。我理解的查禁制度比較有趣的是,它不是政府單方面想要去審定一個規則,在這個規則之外、超過這個規則去查禁,以法律的角度來看好像是這樣。但事實上,從社會運作的角度來看,有的時候是先有這些歌在社會流傳,政府才跟在後面,想要去管這些歌。所以是先有這些讓政府頭痛的歌,才開始有這些查禁制度,反過來用這個角度看,我們這樣看,就可以了解說,為什麼台灣的戒嚴時代,在50年代是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代,但那個時候的查禁制度反而比較寬鬆,因為那時根本沒有歌可以禁,歌就是在民間流傳,民間流傳的都是這些台語歌,台語歌事實上,外省的為主的警備總部的人聽不懂,所以對這些也沒有什麼興趣,就覺得這沒有什麼好管的。反而是到1960年之後,國語歌開始灌入唱片,所以政府就想到說「啊!要開始管這些東西」,管這些東西,一方面也看到說,台語歌在市面上流傳,也有人說這些台語歌有的翻唱日本的軍歌,所以政府開始注意到,這些歌也需要抓起來禁止,查禁制度就是這樣慢慢建立起來的。事實上,一直到60 年代,查禁制度還沒有操作得很順暢,因為有時候當一首歌已經在市面上流傳、很熱門時,才想到要去禁止的時候,你反而會收到反效果。剛才說到翻唱軍歌,文夏有首《媽媽我也真勇健》就是這樣,一開始這首歌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有這首歌,也算是流行,但政府把它編進查禁目錄,在新聞、報紙上報導出來,反而讓大家好奇,就去買唱片來聽。


    音樂9:媽媽我也真勇健 (翻唱自1939年日文曲:「鄉土部隊の勇士から」(鄉土部隊勇士的來信)


    音樂10: 鹽埕區長(1964年天使唱片)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鹽埕區長》,1964年的歌,大家說他有點色情,歌詞裡面有情色內容,這首歌叫《鹽埕區長》。這首歌就是最鮮明的例子,聽說政府聽說最近有首色情歌曲、唱片在市面上流行,警備總部就說要把它列入查禁,還刊登在報紙上。報紙一出來,大家看到這首歌叫《鹽埕區長》,色情歌曲被查禁,電台絕對不可能播放,所以大家就去買唱片,你要聽要怎麼辦,你好奇內容要怎麼辦,就去買唱片,所以唱片就大賣。後來就有個詞語,叫「越禁越有勁」,就是說在60年代,越是禁止,這首歌就越紅。有很多案例,像是《苦酒滿杯》,國語歌也是這樣,你如果被禁,他換個歌名照樣賣。


    [27:21]

    那時候,事實上,這個查禁制度,政府對這些禁歌是不是真的那麼在意?我覺得好像也還好,剛才說的這些歌,紅了之後變成商品在市面上販售,其實警察局也沒在管,也沒有真的去抓人,所以說那個時候的查禁制度,我覺得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或者是說,它的反效果大於正向效果,越是要禁一首歌反而越沒有辦法禁止,這就是那個時候社會的實際狀況。但實際操作之後,到70年代就有點不一樣,大家好像知道說,政府就不想要你編這些歌,所以開始有登錄制度,你要出唱片,要先成立唱片公司,就要先登記,你登記之後,你要出的每張唱片都要登記,到後面還要送審,連歌曲都要送審的時候,市面上大家開始有警覺,一開始就盡量不要去觸犯查禁的這些標準,就開始自我審查,所以其實自我審查才是查禁制度最厲害的地方。


    Eva:後來台語歌在70年代漸漸沒落,不是因為政府查禁的結果,而是自我或是唱片公司自我審查


    黃:我覺得自我審查很恐怖,像國語歌也是一樣,就是唱一些社會現實的問題,或是唱一些反政府的歌更不用說,反映出社會的問題,這些歌曲大家就盡量不做,如果做了,就會被政府刁,用各種方式刁,他如果管不到你的唱片,就管你的公司,管不到你的公司,就管你的人呀!這變成一種大環境,自然大家就比較不會做這些,不愛做這些,包括社會現實的歌、台語的歌,因為台語歌在當時的電台、電視都被控制,限制一天只能播幾小時,雖然大家愛聽愛看,電視的連續劇如嘉慶君、布袋戲,大家愛聽愛看,但政府就是限定在某個時間,壓縮你的空間。壓縮久了,大家就會想盡量不要做這件事,因為這些東西就是,你無法宣傳,在市面上也比較無法存活,政府戒嚴時代下的政策引導,你就會開始做華語、小情小愛、比較清新的這方面的歌曲。


    [30:40]

    Eva:想要請教阿元老師,那個時候,60年代對於台語歌的看法,好像跟翻唱外國歌這件事受到很多的批評,這些批評的理由與立場是什麼?


    黃:這個批評有很多種,現在分析起來也是很複雜,有歌謠界內部互相的批評,這是一種,像是歌謠界本身有從日治時代就做台語歌的前輩,他們就覺得說,你們都翻唱日本歌,你本身原創性不夠;一方面就是說,你唱日本歌,但現在時代不一樣,現在是中華民國的時代,大家是中國人,你都翻唱中國人的敵人,日本人的歌,也有這想法,覺得你們媚日,或中日本的毒素,有這種說法,這是台語歌謠界內部,這內部的批評,可以說站在善意的立場,希望台語歌可以比較有原創性、進步,盡量可以培養本土在地的作曲家、音樂家,可以提昇。


    這種批評,另一方面,像是文夏當時受媒體訪問,或寫文章反駁,他說,我為什麼會翻唱日本歌,因為一方面這市場就是需要很多種的歌,音樂無國界,這歌很好為什麼不能唱?而這背後也有剛剛講到的背後大環境因素,因為日本歌不能在台灣流傳、不能在台灣直接賣,所以我們就把它翻成台語,它自然有它的市場,他的立場是這樣。另一種講法就是說,他認為日本、美國、歐洲的音樂就是比較好,我們把它翻唱,也是讓一般大眾可以吸收不一樣的音樂文化,提升大家的音樂水準,這有什麼不好?其實,這也是一種立場。


    另外一種就是比較外部的批評,就是台語歌界外部的批評,本身跟台語歌比較敵對的立場,就是覺得這些方言歌曲,這方面的批評,其實在60年代相對比較少,因為台語歌會漸漸沒有,內部的人會認為都是知識份子的批評,所以造成台語歌讓人覺得沒有水準,這種的講法和心態是到70年代比較明顯,因為60年代市場還是以台語為主,所以就是彼此立場的不同。


    [34:01]

    Eva:可以講一下《黃昏的故鄉》,這首歌的故事嗎?


    音樂11: 黃昏的故鄉 (1960年新電塔唱片公司)


    黃:《黃昏的故鄉》這首歌可以說是土生歌的代表,事實上他的曲、編曲都是日本來的,甚至歌詞的描寫、意境都是從日本歌翻過來的,但很受台灣的歡迎,變成很流行的歌曲,這當然第一個條件就是因為日本原曲沒有在台灣流傳,這是第一點。再來就是說,台灣人聽到黃昏的故鄉講的情境,使得台灣人聽了都會很感動,因為這首歌在1959年文夏唱的時候,台灣從農業社會開始轉向工業社會,去都市工作,甚至60年代,對這些中南部的年輕人,都大批的到台北工作,這是人口的島內移動,這個島內移動,造成心理上對故鄉的歌十分的依賴,所以聽到這首歌都很感動,這首歌就是在這社會條件下,所以大家愛唱。這個社會條件到70、80年代時,尤其是台灣的反對運動也很喜歡唱這首歌,因為這首歌它特別的是,關於故鄉的描寫沒有那麼具象,它說,「有個聲音像是在叫我」,其實這首歌很有文學意境,所以造成說,用來套在政治的想法時,特別容易去契合。


    像是陳菊說在美麗島事件時,就很喜歡唱黃昏的故鄉,陳菊坐牢寫的遺書就有說道:「那時跟我一起唱黃昏的故鄉的這些同志」,這首歌變成是他們認同感的象徵,大家若唱這首歌,就是一起的,一起對於台灣的民主與認同有共同想法的朋友,才會一起唱這首歌,這首歌就變成是反對運動最重要的一首歌。


    後來還有黑名單,80年代,台灣很多年輕人到美國留學無法回台,他們就說,在美國的時候,任何聚會都要唱黃昏的故鄉。剛剛講黃昏的故鄉是從日本歌翻唱過來,但卻變成60、70年代台灣反對運動、台灣認同的象徵,所以到90年代,莊永明老師在寫台灣歌謠歷史時,他們開始反省這個問題,他們就說,這首歌明明就是日本歌,我們把它當作新的國歌唱,好像很奇怪,他在懷疑這首歌的身世。


    不過經過幾年後,我們回頭想這件事,很有趣,我舉個例子,台灣如果獨立建國,總統一定要是台灣人嗎?也不一定。一定要在台灣出生嗎?不一定。我們現在觀念都開放了,經過幾年後,在70年代,尤其是鄉土文學運動以來,台灣當時文藝批評家,對是不是傳統、是不是在地、是不原來的這些問題,是比較注重的,所以他們那時很愛講的名詞是「尋根」,要找尋那個根,要找那最原來的東西。但又經過幾年後,現在已經2020了,我們比較沒有在講尋根這個名詞,這個名詞好像沒有尋根的動力,為什麼?因為我們發現任何的文化在台灣這塊土地,都是混雜的,所以我們要找尋那個根,好像沒有必要性,所以我們現在反而是在想,要如何讓大家都認同?我們不是一個根的意象,以前最愛說無根的蘭花,漂流的意識,要尋根,但現在比較沒有在說尋根,沒有一定要純種,我們也可以參雜在一起,開心就好,反而是會想,既然大家那麼愛這首歌(黃昏的故鄉),他就是台灣歌,我們沒有必要去想它的來源是什麼,當然若站在歌詞歌曲的創作方面,會覺得它的音樂的原創性是不夠的、有嚴重的瑕疵,但無論它的背景是什麼,它就是台灣歌,而且是大家很認同,很愛聽的台灣歌,尤其在台灣主體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它是很重要的一首歌,所以這首歌不管怎麼說,我們也必須要思考這首歌的意義。


    [40:09]

    Eva:我在讀阿元老師的第五章時,有學習到一個做流行音樂歷史的方法,好像是文化史的建構還是方法,我覺得有突破別種,像是政治或是經濟主導的敘事。最後我想請教阿元老師是否有關注近代台語歌的翻唱歌,因為(我)自己喜歡舞曲的類型,所以知道有翻唱泰國歌的台語歌,現在年輕人很熟悉日本流行音樂,阿元老師有關注新的日曲台語歌?


    黃:因為我都聽習慣老歌,新的歌反而是後來在成大兼課,讓學生報告題目,他們會跟我介紹最近有什麼歌手、歌曲,或台語歌新的東西,這很有趣。我覺得現在語言界限已經破除了,像現在金曲獎在說最佳台語、最佳客語什麼,其實這個名詞這幾年也開始受到挑戰,這挑戰就是說,一首歌不一定是台語歌才變成歌,他是先是一條歌,才想裡面要唱什麼語言,像是金曲獎的阿爆也跟台語唱Rap的混雜在一起,現在好像也很流行什麼feat,這就是大家已經把界線都打開了


    音樂12:tjakudain無奈 (kinakaian母親的舌頭專輯)


    以前我們都很怕抄襲,創作好像一定要原創,其實也不一定,我們也可以取樣,當然著作權的問題要去解決。取樣,現在覺得音樂怎樣做,重點是一個聽覺的問題,聽覺重要的地方就是要熟悉,一個東西你怎麼覺得好聽?就是有熟悉感,但又有一些新的東西,有陌生。所以陌生跟熟悉之間是最迷人的聲音,像我聽妳說台語,也覺得很好聽,為什麼呢?因為台語是我很熟悉的語言,但是妳的腔調又讓我有點陌生,這樣很讚,這種聲音我覺得會特別迷人,會讓人很想聽下去。


    Eva:謝謝你沒有嫌棄我很不流利的台語。今天很謝謝阿元老師跟我們一起做MIT作者對談的Podcast,來討論這台語的翻唱歌還有土生歌,現在要順便來宣傳一下台灣歷史博物館將要重新開館。(註:原訪談錄製於2020年11月,疫情警戒緣故,最新開館時間請參考台史博網站)。


    黃:對對對,我們正月八號,2021年要重新開館,因為之前差不多大約一年的時間,我們的常設展有比較大幅度的改變,架構差別不大,但是裡面故事多很多,文物也多很多,因為我們也經過幾年的累積,剛開館的時候東西比較少,都是跟別人借,所以很多是借展的文物,現在就是經過幾年累積之後,內容比較豐富,所以在2021年會重新開館。


    Eva:歡迎聽眾朋友來到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來看展覽,今天感謝大家來聽,也感謝阿元老師


    黃:感謝Eva,再會。


    Eva:MIT作者對談,再會。


    音樂13: 雙雁影(鳳飛飛 經典復刻盤3 )(歌林唱片2009)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MIT 作者對談By MIT作者群 X 和平東路實驗室


    More shows like MIT 作者對談

    View all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by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183 Listeners

    呱吉 by 呱吉

    呱吉

    298 Listeners

    法客電台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法客電台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14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