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國與那些沒有數字的人〉
韓承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你相信 #數字 嗎?相信數字所建構的世界就等同於事實嗎?
你知道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知識人,是多麼狂熱地追求各種統計數字嗎?!
「中國人沒有精確掌握和使用數字的習慣,這是在近代史料裡頭常見的一種說法。這裡面有來自外部的聲音,也有發自國人的批評與反省。……『我們沒有數字』這種意見,在科學調查與研究的推波助瀾下,顯得益發真實與緊張。20世紀以降,配合著1920年代以來主張實地調查和搜集民間各種數字資料的社會調查運動,越來越多人發現『中國缺乏數字』。」
19世紀晚期開始,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便在著作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指出,中國人總是含糊地認識數目字;梁啟超更指出問題的核心在於問題,中國缺乏 #統計數字 和相關知識及制度。不過,國家如果欠缺搜集數字資料的統計技術,是優點還是缺點呢?
「如果直接站在現代、西方和理性思維的角度,那統計學之於國家治理自然是必須具備的技術工具。但我們更應該去追蹤,在國家嘗試透過數字治理建構『國家—社會∕人民』關係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張力。但是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到 #晚清 時候來看,狀況就不太一樣了。當時追求統計學與數字者,都還未能想像或預測到這種內在矛盾與張力,只是熱切的希望中國能搜集並製造更多能反映國家真實樣貌的數字。」
對晚清的中國知識分子而言,缺乏統計技術,自然是重大的缺陷。這時候,一本來自域外、翻譯自 #西方統計年鑑(Year Book),用各種數字來描寫世界萬象的書冊──由傳教士林樂知(Andrew Young John William Allen, 1836-1907)口譯和鄭昌棪(生卒年不詳)撰作,江南機器製造局於1875-1876年出版的《列國歲計政要》,吸引了眾人的眼光。這種編纂及出版目的的參考性書籍,在晚清為何且如何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討論呢?
「從西方傳來的年鑑,以統計知識揭露了西方國家的勝出處,更彰顯中國的核心問題:行政官僚體系還未具備建構 #數字政治 的知識與技術。也就是說,國家若要富強,就必須要生產各種數字,掌握國家內部的事實。」
不過,傳統中國完全沒有處理數字的能力嗎?數學、卜算技術還有民間商業的複式簿記技術,不也是對數字的處理嗎?
「晚清時候可能沒有太多人會朝這個方向想,進而形成反省性思考。多數人是以『我們沒有數字』為出發點,急於建構一套新的治理模式。這個目的與晚清最後十年的立憲政治交織在一起,成為政府與知識人共同關懷的核心課題。只是,相信統計數字能富國強兵這種想法和主張,最後並沒能真的做出什麼成果,反倒讓國家與社會產生一種追求統計數字的形式主義困境。」
這種形式主義困境,展現在哪些地方,又反映晚清知識人怎樣的思考邏輯呢?另一方面,同時期的明治時期日本,又怎麼因應類似的統計數字挑戰呢?
最後,透過近代中國的案例,我們該如何看待眼前所見的各種數字、據其所提煉的各種公共意見和主張,又該如何評估數字所代表的「真實」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韓承樺的介紹,來看看晚清的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沒有數字」的困境,各種現象又如何反映時人的思考邏輯──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38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