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柑仔店

EP07|求速於死生之際:宋代(960-1279)醫書中的藥方檢索


Listen Later


【柑仔店新品上架】


〈求速於死生之際:宋代(960-1279)醫書中的藥方檢索〉

陳韻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身體不舒服,去藥局買藥就好;但如果穿越到宋朝,要怎麼知道該買什麼藥呢?

宋朝人如何讓醫書變得更容易查閱,讓藥方更容易普及呢?

「李朝正回憶:在紹興(1131-1162)初期,他的小女兒罹患痘瘡,病癒後,又突然復發。須臾之間,女兒身體佈滿了紅色的水泡,疼痛難耐。在女兒瀕臨死亡之際,李朝正翻閱北宋(960-1126)《證類本草》,偶然見到書中記載用蜂蜜煎升麻的藥方。他迅速施用此藥方,藥到痛止。幾日後,女兒的身體恢復安康。之後,李朝正聽聞里中有數人死於此疾。他遂感嘆這種藥物組成只有一、二味藥材的單方,居然有如此神效,於是搜羅醫書中的單方,挑選其中藥材易得者,再按照藥方所治病(如:痘瘡、眼疾、婦人病、小兒病等)分門別類,最後完成40卷的綜合性藥方書《備急總效方》(又稱《備全總效方》)。」

宋代醫書《備急總效方》的編纂,和李朝正從前朝醫書中找到醫治女兒藥方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別蒐羅只需調劑一、兩味藥材的單方藥,顯示藥物可及性(availability,或可獲性)和物資特性(materiality),是讀者能否迅速應用醫書所收藥方的關鍵。那麼,在宋代以前,人們通常用哪些方法,讓醫書更便於應用呢?

「第一種方法是醫書包含的藥方儘量以單方為優先。單方通常只包含一到二味藥材。一道藥方所使用的藥材越少,搜尋、處理、調和藥材所需的時間也就越少。第二種是縮減醫書的篇幅。一部醫書的卷帙越短,讀者搜尋起來也就越快。第三種是將藥方依據所治療的疾病或症狀分類,方便讀者依照症狀搜尋相應的藥方。……第四種方法為化繁為簡。這方法包括:將不同版本的醫療知識濃縮為一種版本、或是將散落在不同文本的同一類藥方摘抄在一處。」

上述方式可見,無論是精簡醫書篇幅或查詢方式,或者讓所需藥材越少越好,「簡化」是讓醫書更便於利用的重要原則。那麼時至宋代,又有哪些更新穎的方法出現,讓藥方更容易普及呢?

「除了上節所說的四大基本方法外,宋代醫書作者也發展出其他加速醫書中藥方應用效率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提出新的藥方分類模式,例如:以所治病的緊急程度分類和排序藥方,治療越緊急狀況的藥方(如:難產瀕危等),出現的卷數越早。此外,更有兩大有關快速應用藥方的新方法。」

這兩種重要的新方法究竟是什麼呢?

另一方面,宋朝出現的新型書籍形式,會不會對藥方檢索,也有所幫助呢?這些醫學書籍的預設讀者,又是怎樣的群體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陳韻如的介紹,來看看宋朝人面臨生死關頭時,如何盡可能搶得先機,找出救命藥方──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3G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歷史學柑仔店By 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