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柑仔店

EP09|夏代、洪水與二里頭文化


Listen Later


【柑仔店新品上架】


〈夏代、洪水與二里頭文化〉

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二里頭文化從何而來?

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有怎樣的關係?又與洪水的神話或歷史經驗有怎樣的聯結呢?


「二里頭文化是不是夏文化?這是歷史與考古學界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現在考古學界經常以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因為兩者在時間與空間上是大體重合的。不過,筆者持保留的態度,主要因為二里頭文化雖然在陶片上有一些刻畫符號,卻沒有文字書寫的材料。相對地,商王朝在甲骨文中稱首都為『大邑商』,自稱『中商』,也就是商王朝自名為『商』。筆者認為二里頭文化不可能與商一樣有自名,原因是二里頭文化很可能使用的是夷語而非漢語。」

從考古學文化觀察,二里頭文化屬於鼎系文化,它與山東、江蘇、上海、杭州地區的關聯遠大於與陝西地區的關聯,也就是說筆者以為二里頭文化是「泛夷系」的。另外,在金文材料方面,目前的證據也無法證明「夏」和「禹」起初就有內在連結。就現有的證據來說,二里頭文化與傳世的夏代在時間與空間上大體可以對應,二里頭文化的政體也確定就是商文化所消滅的一個(或多個)國家。但是,此一政體被稱為「夏」未必是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概念;再者,從傳世文獻中,夏曾經被后羿及寒浞等不同群體所取代,而呈現出不連續性來看,傳世文獻所謂「夏代」也可能指涉同一時代或相近時代的更多考古學文化,不見得只有二里頭文化。


那麼,二里頭文化從何而來呢?

「近年關於二里頭文化的來源逐漸傾向來自新砦期二里頭文化,也就是將新密新砦遺址視為二里頭文化的早期。新砦期二里頭文化的鼎足也是三角形側裝扁足鼎,所以兩者間的聯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麼,二里頭文化也好,新砦期二里頭文化也好,它們的三角形側裝扁足鼎又是從何而來?學者又根據鼎足的型態追索到豫東的大汶口文化造律台類型(ca. 2,600-2,000 BCE,或稱造律台文化)。」

過去認為二里頭文化的來源是洛陽地區的王灣三期文化(ca. 3,000-2,000 BCE),王灣三期文化又來自大汶口文化的穎水類型(ca. 3,300-2,600 BCE)。大汶口文化與王灣三期文化都是鼎系文化,不過,兩者的鼎足差異較大,二里頭文化是「三角形側裝扁足鼎」,但王灣三期文化卻不是。近來,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的來源與造律台文化有關,是造律台文化往地勢較高的鄭洛、嵩山地區遷徙,其後與使用陶罐(桶)為炊器的人口(鬼方系人群)大規模交流而形成。


這三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又產生怎樣的互動,甚至遷徙呢?

「造律台文化從2,600 BCE出現,大約在2,000 BCE又突然在豫東消失,此後豫東地區慢慢地出現來自山東,繼承龍山文化的岳石文化,以及來自豫西,繼承造律台文化的二里頭文化……這種大規模的聚落出現與消失通常指向大規模的天然災害,例如洪水或傳染病等。豫東地區的天然災害黃河水患應當是很容易想像得到。」

2,600與2,000 BCE,黃河兩次改道,時間點正好是造律台文化的上下限。它因第一次黃河改道而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又在下一次改道時受到衝擊,而產生人群離散。二里頭文化,正是造律台文化向西離散的出口之一。除此之外,造律台文化也向東南、西南、南方等地的文化,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造律台文化向東南離散的路徑上,安徽的蚌埠禹會遺址是重要的考古遺存,附近的「涂山」由於與傳世文獻中禹合諸侯之地對應,引發考古發掘的熱潮。不過,這一遺址與禹會諸侯的傳說能夠具體對應嗎?它的出現,反映了後世怎樣的觀念或需求呢?


進一步思考,大禹治水的傳說從何而來?是否能從考古證據中找到部分原型,又有哪些與考古證據不合之處?我們是否可以從文獻與考古的距離,推敲此一神話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黃銘崇的分析,看看二里頭文化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如何影響傳世文獻對夏代的認識──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48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歷史學柑仔店By 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