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經濟學家給台灣經濟的歷史備忘錄:書評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台北市:春山出版社〉
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經濟學家眼中的臺灣經濟史該如何書寫呢?
《台灣經濟四百年》一書,有哪些重要的論點?本書在研究史上又有怎樣的意義?
「吳教授這本以臺灣四百年為題的專書雖主要從經濟學者的經濟史研究取徑切入,但處理的議題顯然密切涉及歷史學與經濟社會學者各自所關切或者處理過的主題。作為經濟學者的吳教授已經發聲,接下來有待其他領域的學者針對相關議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筆者期待這本書的出版,可以引發更多不同領域的台灣經濟史論辯。」
近代早期以來的臺灣經濟史,主要有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三個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分別從事研究。受限於臺灣各時期歷史脈絡與史料性質,有意願與能力從事跨時期臺灣經濟史的研究者甚少;但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吳聰敏的近作《台灣經濟四百年》,縱貫討論了近代早期到當代四百年間的臺灣經濟演變與發展,則是少見的通史之作。
本書有哪些主要的學術貢獻呢?
「第一,這是第一本較完整討論近代早期以來台灣四百年經濟史的專書。……第二,這本書對於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史的評價,很明顯不同於過去流行的矢內原忠雄、凃照彥等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論的台灣經濟史批判分析。……本書作者對於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史的研究主要採用新古典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為理論典範……這些分析有助於讀者認識如何以新古典經濟學及新制度經濟學觀點來考察近代台灣經濟史。」
本書有什麼著力最深的新穎論點呢?
「首先,針對戰後初期到1960年代台灣經濟從惡性通貨膨脹到經濟穩定,以及開始走上經濟成長之路的過程,過去學界有一個相對主流的說法是瞿宛文(2017)接近於國民黨政府自我政策宣傳的,揉合民族主義與發展型國家論的分析觀點……相對於此,作者則對於戰後前期經濟變遷的過程與原因提出一個不同於瞿宛文等人的歷史圖像,作者雖然不反對尹仲容等財經官僚在政策執行上有一定的貢獻,但否定了這些官僚的高瞻遠矚,並批判其過度的計畫經濟思維乃是引發經濟危機的起因。」
「其次,針對1970年代以來台灣半導體等產業發展成功的原因,作者也對流行的發展型國家論說法『(半導體產業)是台灣政府一系列的精心規畫政策下的成果』,表示存疑。作者主張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未必是主要因素,指出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台灣有很多政府積極推動的產業,後來都以失敗收場。相對於產業發展政策,作者強調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成功,是『在一系列的試驗與失敗後,意外地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主要與『大量優秀敬業的工程師、技工、作業員』,以及擁有半導體專業知識並領導產業發展試驗和工程師的專業經理人密切相關。」
本書又有哪些可以進一步商榷之處呢?與其他經濟學、社會學觀點,又有哪些對話空間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林文凱的腳步,一起深入閱讀吳聰敏教授的《台灣經濟四百年》一書,看看本書提出的各種論點,並思考未來研究的進一步可能!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4s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