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柑仔店

EP13|「吳博士的台灣土產」—1909年吳秀三的台灣調查旅行


Listen Later


【柑仔店新品上架】


〈「吳博士的台灣土產」—1909年吳秀三的台灣調查旅行〉

巫毓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秀三是什麼人?他對近代臺灣的精神醫學有什麼貢獻?

俗稱「呆小症」的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Cretinism)患者,竟然20世紀初的《台灣日日新報》中,被描述為「臺灣的土產」?

吳秀三與台灣精神醫學的首次交會發生於1909年,他受東京帝國大學與台灣總督府批准,前往台灣調查甲狀腺腫與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Cretinism)。這次調查不僅是台灣近代精神醫學史的重要起點,也對日治時期的精神醫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他同時關注精神病患的人道待遇,推動醫療改革,並積極參與醫學史研究。其漢學素養亦在醫學名詞翻譯與史料整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吳秀三為何會在 1909 年前往台灣調查甲狀腺腫與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Cretinism)的流行狀況呢?

「他提到,早在得知台灣的甲狀腺腫情況時,就一直懷疑台灣應該也存在 Cretinism 患者,但他卻從未見到相關報告,這讓他感到困惑不解。直到 1909 年 4 月,時任總督府醫院醫長稻垣長次郎向他透露,台灣某地發現了疑似 Cretinism 的個案。吳秀三立即向東京帝國大學申請前往台灣進行實地調查,開啟了這次的研究之旅。」

吳秀三在此次的臺灣行中做了哪些事呢?

「他正式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前往甲狀腺腫高發的村落進行實地調查,並對併發智能障礙或聾啞等中樞神經發展異常的個案進行詳細的身體與精神狀態檢查……終於在一個名為「モーツー」的部落發現了三名符合Cretinism診斷的患者……在台灣醫學大會的演講中,吳秀三當場展示了這三位患者,藉此說明Cretinism(呆小症)的臨床症狀。」

吳秀三對Cretinism症的執著純然是因為對疾病的興趣嗎?這種興趣的來源是否也隱含某種殖民者心態?

「他指出,Cretinism症顯示甲狀腺功能不足影響身體健康,也影響精神狀態,特別是智能發展。因此,曾有歐洲學者主張,在甲狀腺腫與Cretinism流行的區域,不僅精神病患與聾啞者多,也鮮少見到「傑出的人物」。吳秀三警告,儘管這種精神變質在殖民地移住者的第一代不會明顯顯現,但數代之後,必然會對智力發展造成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對於移住者的精神狀態調查,並強化精神衛生教育。」

究竟為什麼吳秀三調查到的三位病人會被稱作「臺灣的土產」?這樣的用字帶有什麼心態?而吳秀三在撰寫期刊論文時如何引用漢學資料?又產生什麼影響力?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巫毓荃的介紹,看看吳醫師在臺灣的調查之旅,帶回給日本什麼樣的「臺灣土產」!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4T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歷史學柑仔店By 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