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序之外》楊桃派Young&Top」
一個專門扶植20歲到35歲新銳藝術家的計畫「楊桃派」,它的名稱來自於Young & Top的諧音,藏著張凱迪老師留學時對台灣水果楊桃的鄉愁。那顆楊桃,像是對台灣的土地、文化與年輕創作者的承諾。
「每年,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從學校走出來,有人繼續創作,有人消失在生活洪流裡。」策展人張凱迪老師說這句話時,語氣裡既有欣慰,也有些不易察覺的心疼,「藝術這條路,從來都不簡單。」。
今年入選的四位年輕藝術家,便是其中持續探索的一群。蘇泓諺、林禹良、張凱閔,還有目前正在服兵役的江為彬。
蘇泓諺:在黑白灰裡尋找秩序
蘇泓諺的畫,多是寂靜的。畫面上沒有人物,只有場景與空間本身在訴說些什麼。那是看似平靜,實則帶著壓迫感的氛圍,讓人像是置身空曠的捷運,站、封閉的停車場、或遺落在童年記憶裡的麥當勞溜滑梯。
「我有色弱,對顏色的辨識很有限。」蘇泓諺說。
在許多藝術家以絢麗色彩鋪陳世界時,蘇泓諺選擇將色彩簡化到最純粹的黑、白、灰。這些技術性的選擇,更是對秩序的自我試煉。當色彩被抽離,畫面剩下的是光影、空間、以及觀者自身投射進去的情感。
其中一幅作品描繪的是麥當勞兒童遊戲區的溜滑梯。那本該是充滿歡樂與童趣的場景,在蘇泓諺的筆下,卻像是某種消失的記憶遺址。歡笑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被抽象化的空間結構與孤寂。
「我希望,觀眾看完畫之後,畫面還會在他們腦袋裡轉一段時間。」他說。
蘇泓諺像是鋪陳舞台的人,邀請觀眾自行走入空間,面對自己的感受與不安。
林禹良:在等待與落空之間描摹採集者的靈魂
林禹良的畫,是另一種紀錄。起初,他只是個熱愛採集昆蟲的年輕人。在疫情期間,趁著遠距教學,林禹良把大半時間丟進山林。白天,他揹著網子與箱子,在樹叢間穿梭;夜晚,他與夥伴們在林道架起強光燈與白布,靜靜等著昆蟲被誘光吸引而來。
「採集的過程,其實就像一場賭博。」林禹良笑著說,「你永遠不知道今天會不會有成果。」
這些體驗成了他作品的靈感來源。畫布上,有在燈下靜候多時的採集者,有突然出現珍稀昆蟲時蜂擁而上的群體搶奪場面,有空蕩蕩的白布在月光下孤寂飄揚的落空時刻。
「我不太擅長說故事,」林禹良說,「我只想把過程畫下來,讓人看得懂:喔,這就是我。」
他的筆下,人物動作細膩但面孔模糊。那份去個人化的處理,反倒讓觀者輕易投射進自己的經驗與想像。
在他的藍色畫作《原來是美好的》中,兩名採集者坐在山林草地上,等待著、也接受著「什麼都沒發生」的結果。那是一場平靜的失敗,但也許正是人生最日常的風景之一。
張凱閔:把荒誕日常繪成高彩度的遊戲現場
相較之下,張凱閔的畫面則是熱鬧而鮮明的。飽和的色彩、詭譎的比例、現實與荒謬交錯的場景,像是一場場被抽離常識的社會拼圖。
他的《藍星進口桌遊》,描繪了一群外星人正在玩俄羅斯輪盤,牌桌上賭注的似乎是整個地球命運。「我喜歡用遊戲的方式去講那些其實很嚴肅的議題,讓人笑著看完後,心裡還會多想幾秒。」張凱閔說。
另一幅《戰車公園》,則是他在現實公園裡觀察到的趣味場景。模型戰車在小孩腳邊行走,比例上的荒謬製造出一種童趣又微妙的幽默。
「我早年做過汽車模型的收藏與販售,汽車對我來說很熟悉。」張凱閔說,「但我更想用它來講述人和物之間那種模糊的權力遊戲與身份錯置。」
而那幅描繪寒冬冰湖上抓螃蟹的畫面,則取材自他兒時在芬蘭的記憶:寒冷、刺骨、手指凍得發紫,但那份捕撈的期待,仍讓畫面顯得既寒冽又溫暖。
「藝術本來就該是大家都能參與的東西,」他說,「不需要高高在上,能讓人進得去、看得懂,然後自己在裡面轉出新的念頭,這樣就很好。」
讓年輕的秩序自然偏移
看著這些學生從課堂走到展場,張凱迪老師總帶著某種複雜心情。作為畫廊負責人與策展人,他見證太多年輕人對藝術的憧憬與現實的拉扯。
「好的藝術家,不會只重複既有模式,」張老師說,「而是能在秩序之外,找到自己的路徑。」
四個年輕藝術家的世界正悄悄醞釀著,在秩序之外,在下一個還沒被命名的可能裡。不必拘泥於原有的秩序與結構,在偏移與探索之間,緩慢游移、積累能量,直到創作真正長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樣貌。
💖《次序之外》楊桃派
Young&Top
展期 |2025.06.14- 2025.07.12
開幕|2025.06.14(六)15:00
阿波羅畫廊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蘇泓諺
#新銳藝術家
#台藝大師生美展首獎
#林禹良
#新銳藝術家
#張凱閔
#新銳藝術家
#張凱迪 負責人
#阿波羅畫廊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