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 本集來賓|王柏偉
數位藝術基金會 藝術總監
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與設計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AST)、西洋教育史。
🌟 本集摘要|
🗞 在柏林留學時期受到當地開放的藝術文化影響
🗞 留德期間觀察到當時在柏林的藝術多元表現形式與朋友們的鼓勵開始研究藝術
🗞 歐洲三大藝術重鎮:倫敦、巴黎、柏林
🗞 柏林的歷史背景所形塑的特殊社會環境與包容力
🗞 會鼓勵台灣藝術家前往德國發展嗎?
🗞 建議藝術家選擇西方/東南亞跨國兩地基地發展的策略
🗞 台灣 數位藝術/科技藝術 / 新媒體藝術 的發展概況
🗞 九零年代末發展出來的領域:數位藝術、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
🗞 跟著英語學圈的發展而來的「新媒體藝術」發展
🗞 英美學圈:電腦數位、網路相關藝術形態的興起
🗞 另一個是歐陸脈絡,特別是德語區發展的「媒體藝術」
🗞 1960年代出現的「媒體藝術」和Fluxus (激浪藝術)、偶發藝術一起出現
🗞 對大眾媒體的出現所產生的反思的藝術類型
🗞 美國的新媒體藝術:以數位、錄像形式、藝術表現形式作為主要的藝術發展類型,也是台灣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承接的脈絡
🗞 法國的新媒體藝術:近十年提出「沈浸藝術」的概念,把電影和數位工具結合看作是未來發展的方式。
🗞 台灣的藝術生態鏈裡面比較習慣說「科技藝術」,科技作為藝術實驗的基調的路線。
🗞 科技藝術的「商業價值」與「學術價值」
🗞 狹義的科技藝術創作與廣義的科技藝術( 應用層面與娛樂 )
🗞 狹義的科技藝術內涵:對新科技為社會帶來的潛力與限制的反思
🗞 科技藝術創作過程當中的「不確定性」與執行困難
🗞 藝術創作的本質與探索式的科技研發類似:包含失敗、沈沒成本。
🗞 「藝術創作」 VS 「展示科技服務」(大眾應用與娛樂享受)
🗞 獎補助只求立即的 KPI 效果反而讓「藝術創作」(R&D) 的部分越來越薄弱
🗞 科技藝術類的作品如何「收藏」?
🗞 古典的藝術作品的商業模式來自「物件式」、「檔案式」的收藏:高階市場、畫廊系統
🗞 科技藝術:處理數位文化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改變,後設型的藝術作品類別
🗞 科技藝術作品的「收藏」媒介:磁碟片、USB…等等物質物件,都不是作品本體。
🗞 到底新的藝術類型要如何「典藏」與「維護」?
🗞 新媒體藝術家會給藏家藝術作品的播放設備嗎?
🗞 案例:白南準的錄像作品要如何收藏?
🗞 展示科技藝術作品的設備與技術所帶來的「同步性」
🗞 「身體系譜實驗室」:借用科技重塑身體的邊界
🗞 數位工具為社會帶來的倫理議題
🗞 Google 借助藝術家對材質研究的想像力與潛力,讓藝術家與技術開發人員合作來研發新技術
🗞 沈浸式劇場:「仲夏夜之夢」的劇情隨觀眾的反應即時變化
🗞 觀眾在沈浸式藝術當中不僅僅只是被動的接受聲光效果而已
🗞 當代藝術開始使用「模組化」的技術組合來找出更多的體驗形式變化,和古典的使用單一技術來創作藝術作品較不同
🗞 科技藝術在當代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
🗞 科技發展(創作工具的發明)和藝術形式發展的並進歷史
🗞 當代藝術作為社會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能發揮什麼樣的效果?
🗞 Aesthetics (美感) 和 Perception (感覺/感知) 的領域擴張與限制
🗞 當代藝術同時也是觸發、促成社會當中行動(擴張)的一個重要媒體
🗞 當代藝術(與相關藝術理論: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所帶來的藝術形式表現範圍的擴大
🗞 王柏偉老師的推薦書:《關鍵論述與在地實驗》(邱誌勇)、《給下一輪台灣數位藝術的文件,2006-2016》(台灣數位藝術基金會)、《現代主義之後的藝術史》( Hans Belting )
📣 更多關於書店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flaneuraccess/
IG|https://www.instagram.com/flaneuraccess/
主持人|林路
節目企劃|林路
視覺設計|林路
片頭設計與後製|林路、Yifang
片頭、片尾音樂|Midnight Escape - Peter Spacey Remix Song by Peter Spacey, Ziv Moran
節目製作人|林路(漫遊者通道書店)
節目錄音師|Yifang
行政統籌|林路、Yifang
節目後製|林路、Yifang
節目監製|林路(漫遊者通道書店)、Yifang(聽說媒體有限公司)
🌙 本集來賓|王柏偉
數位藝術基金會 藝術總監
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與設計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AST)、西洋教育史。
🌟 本集摘要|
🗞 在柏林留學時期受到當地開放的藝術文化影響
🗞 留德期間觀察到當時在柏林的藝術多元表現形式與朋友們的鼓勵開始研究藝術
🗞 歐洲三大藝術重鎮:倫敦、巴黎、柏林
🗞 柏林的歷史背景所形塑的特殊社會環境與包容力
🗞 會鼓勵台灣藝術家前往德國發展嗎?
🗞 建議藝術家選擇西方/東南亞跨國兩地基地發展的策略
🗞 台灣 數位藝術/科技藝術 / 新媒體藝術 的發展概況
🗞 九零年代末發展出來的領域:數位藝術、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
🗞 跟著英語學圈的發展而來的「新媒體藝術」發展
🗞 英美學圈:電腦數位、網路相關藝術形態的興起
🗞 另一個是歐陸脈絡,特別是德語區發展的「媒體藝術」
🗞 1960年代出現的「媒體藝術」和Fluxus (激浪藝術)、偶發藝術一起出現
🗞 對大眾媒體的出現所產生的反思的藝術類型
🗞 美國的新媒體藝術:以數位、錄像形式、藝術表現形式作為主要的藝術發展類型,也是台灣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承接的脈絡
🗞 法國的新媒體藝術:近十年提出「沈浸藝術」的概念,把電影和數位工具結合看作是未來發展的方式。
🗞 台灣的藝術生態鏈裡面比較習慣說「科技藝術」,科技作為藝術實驗的基調的路線。
🗞 科技藝術的「商業價值」與「學術價值」
🗞 狹義的科技藝術創作與廣義的科技藝術( 應用層面與娛樂 )
🗞 狹義的科技藝術內涵:對新科技為社會帶來的潛力與限制的反思
🗞 科技藝術創作過程當中的「不確定性」與執行困難
🗞 藝術創作的本質與探索式的科技研發類似:包含失敗、沈沒成本。
🗞 「藝術創作」 VS 「展示科技服務」(大眾應用與娛樂享受)
🗞 獎補助只求立即的 KPI 效果反而讓「藝術創作」(R&D) 的部分越來越薄弱
🗞 科技藝術類的作品如何「收藏」?
🗞 古典的藝術作品的商業模式來自「物件式」、「檔案式」的收藏:高階市場、畫廊系統
🗞 科技藝術:處理數位文化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改變,後設型的藝術作品類別
🗞 科技藝術作品的「收藏」媒介:磁碟片、USB…等等物質物件,都不是作品本體。
🗞 到底新的藝術類型要如何「典藏」與「維護」?
🗞 新媒體藝術家會給藏家藝術作品的播放設備嗎?
🗞 案例:白南準的錄像作品要如何收藏?
🗞 展示科技藝術作品的設備與技術所帶來的「同步性」
🗞 「身體系譜實驗室」:借用科技重塑身體的邊界
🗞 數位工具為社會帶來的倫理議題
🗞 Google 借助藝術家對材質研究的想像力與潛力,讓藝術家與技術開發人員合作來研發新技術
🗞 沈浸式劇場:「仲夏夜之夢」的劇情隨觀眾的反應即時變化
🗞 觀眾在沈浸式藝術當中不僅僅只是被動的接受聲光效果而已
🗞 當代藝術開始使用「模組化」的技術組合來找出更多的體驗形式變化,和古典的使用單一技術來創作藝術作品較不同
🗞 科技藝術在當代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
🗞 科技發展(創作工具的發明)和藝術形式發展的並進歷史
🗞 當代藝術作為社會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能發揮什麼樣的效果?
🗞 Aesthetics (美感) 和 Perception (感覺/感知) 的領域擴張與限制
🗞 當代藝術同時也是觸發、促成社會當中行動(擴張)的一個重要媒體
🗞 當代藝術(與相關藝術理論: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所帶來的藝術形式表現範圍的擴大
🗞 王柏偉老師的推薦書:《關鍵論述與在地實驗》(邱誌勇)、《給下一輪台灣數位藝術的文件,2006-2016》(台灣數位藝術基金會)、《現代主義之後的藝術史》( Hans Belting )
📣 更多關於書店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flaneuraccess/
IG|https://www.instagram.com/flaneuraccess/
主持人|林路
節目企劃|林路
視覺設計|林路
片頭設計與後製|林路、Yifang
片頭、片尾音樂|Midnight Escape - Peter Spacey Remix Song by Peter Spacey, Ziv Moran
節目製作人|林路(漫遊者通道書店)
節目錄音師|Yifang
行政統籌|林路、Yifang
節目後製|林路、Yifang
節目監製|林路(漫遊者通道書店)、Yifang(聽說媒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