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科技藝術學士班教授,科技藝術研究所籌備主任,同時為策展人、藝評家與攝影藝術家、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
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大學跨科際藝術系博士,雙主修視覺藝術(建築、繪畫、雕塑)與電影(理論與批評),副修美學(現象學)。
學術專長為新媒體藝術美學、科技文化研究與當代藝術評論。
曾獲第一屆與第二屆數位藝術評論入選獎(2007, 2008)、連續兩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資格(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獎助),並獲多年台灣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獎助。目前正籌劃《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台灣攝影文化中心)與《未來狂想曲》(新北市文化局),並同時執行《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歷史、美學與創作 研究暨出版計劃》(文化部110台灣藝術研究補助)。近年來,為台灣知名新媒體藝術的策展人、評論與評審,曾擔任台灣文化部《科技藝術政策規劃研究案》計畫主持人、《科技與新媒體應用於藝術藏品之研究計畫》(國美館)、連續三年擔任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維運案計劃主持人、《2006-2016 給下一輪台灣數位藝術文件》出版召集人。
🗞 透過策展工作頻繁接觸藝術家之後,開啟自己想重回藝術家身份/著手創作的想法
🗞 在學術研究跟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抱持的想法跟角色視點的差異
🗞 和藝術家共同發想主題內容的策展過程:找到展覽參與者的大方向共同生命經驗來發展創作
🗞 基於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為基底的所發展出來的電影現象學:觀賞電影經驗的現象學
🗞 把電影的影像本身也當成是「身體」的一個概念:將人跟電影當作一種互為主體性關係的研究方式
🗞 例如:Vivian Sobchack 所研究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的觀影經驗」
🗞 現象學當中的「編織經驗」:不是一種固定的經驗,而是由每一個人去創造出來的
🗞 從研究者出發、直觀的、引用文本/有根有據的、具美學基礎的質性研究方法
🗞 90 年代後出生的小孩,是一出生的時候就接觸到完全是數位化 ( 數位式 ) 設備的生活環境
🗞 數位時代裡,現象學觀點重新被重視,關於「體現」( Embodiment )的概念:身體跟科技的一種連結關係
🗞 在現代社會中,有沒有一個人的身上是完全沒有屬於科技的東西?
🗞 把電腦當作另一個主體,例如:科技業界在主機上放一包綠色乖乖的文化…等等
🗞 當代義大利哲學家借用共感聯覺的概念來談VR 的使用經驗
🗞 1950年代開始的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的理論發展脈絡概述
🗞 Media Art, New Media Art, Ars Electronica, Multimedia …等名詞的出現
🗞 美國為確立學科,用數位科技來創作的藝術類型都叫做「新媒體藝術」( New Media Art )
🗞 「數位藝術」這個詞出現在 90 年代,進入「後數位」年代後,因為數位已經無所不在不再需要特別強調,回過頭來回到「科技藝術」這個詞比較主流的使用
🗞 Manovich 的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 從比較研究的概念出發,比較電影跟新媒體之間的差異性,提出新媒體的五大原則
🗞 Mark Hansen 的 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 :新媒體哲學這本書完全推翻曼諾維奇的理論觀點
🗞 「後班雅明」時期:談數位時代的可能性,數位時代的班雅明會是誰?
🗞 海德格 ( Heidegger ) 的〈 論技術的追問 〉
🗞 梅洛龐蒂 ( Merleau-Ponty ) 談身體、感知和世界
🗞 麥克魯漢 (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 ) 談感知的延伸、媒體發展史
🗞 媒體考古學:德國的齊林斯基( Siegfried Zielinski ) 和美國的胡塔莫 ( Erkki Huhtamo )
🗞 科技現象學:把人跟世界中間放進科技這個元素來討論
🗞 曼諾維奇的「新媒體的轉向」到「軟體的轉向」(2014)發展史
🗞 德國格勞 ( Grau ) 的《虛擬藝術》與「沈浸」的概念
🗞 NFT的本質就是一種軟體藝術:程式的即時生成與前端視覺化呈現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flaneuraccess/
IG|https://www.instagram.com/flaneuraccess/
片頭、片尾音樂|Midnight Escape - Peter Spacey Remix Song by Peter Spacey, Ziv Moran
節目監製|林路(漫遊者通道書店)、Yifang(聽說媒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