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食歷史中,經濟動物進入工場化養殖,都市屠宰場產生,經濟動物退出社會大眾的日常視線(所謂隱形、invisible),是一個重要的新階段。之後大家吃的肉變多了,餐餐消費肉食變得輕而易舉。對台灣而言,這可能是在1960年代發生的一個鉅變,之前多是家庭式小型養殖家畜,各家親養,也親自宰殺,當時缺乏冷藏設備,無需透過複雜交通運輸,一切可在社區內進行,但整個過程大眾可親見或參與。工場化後,集約化農業系統將動物永久或長期圈養在室內,除了身邊同伴動物,真正的動物──活著的和垂死的動物──已經不再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眾對動物既不了解也不關注。史學家稱這是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變化。」
然而現代的台灣人與雞之間的關係,還是要到是1960年代才確立下來。養雞業走向工場化與集約式飼養。這使得動物逐漸「隱形」,退出社會大眾的日常視線,史學家稱之為: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現象。過去自給自足的養雞型態,被集約農業系統取代,動物被長期圈養在室內小方格中,例如吳新榮於1965年拍攝的養雞場,300多隻蛋雞被侷限在小方格中,與過去自由活動的雞隻形成鮮明對比。這場快速的轉變,讓肉食變得輕而易舉,卻也導致人們與動物生命之間的距離被拉開。
「在肉食歷史中,經濟動物進入工場化養殖,都市屠宰場產生,經濟動物退出社會大眾的日常視線(所謂隱形、invisible),是一個重要的新階段。之後大家吃的肉變多了,餐餐消費肉食變得輕而易舉。對台灣而言,這可能是在1960年代發生的一個鉅變,之前多是家庭式小型養殖家畜,各家親養,也親自宰殺,當時缺乏冷藏設備,無需透過複雜交通運輸,一切可在社區內進行,但整個過程大眾可親見或參與。工場化後,集約化農業系統將動物永久或長期圈養在室內,除了身邊同伴動物,真正的動物──活著的和垂死的動物──已經不再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眾對動物既不了解也不關注。史學家稱這是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變化。」
然而現代的台灣人與雞之間的關係,還是要到是1960年代才確立下來。養雞業走向工場化與集約式飼養。這使得動物逐漸「隱形」,退出社會大眾的日常視線,史學家稱之為: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現象。過去自給自足的養雞型態,被集約農業系統取代,動物被長期圈養在室內小方格中,例如吳新榮於1965年拍攝的養雞場,300多隻蛋雞被侷限在小方格中,與過去自由活動的雞隻形成鮮明對比。這場快速的轉變,讓肉食變得輕而易舉,卻也導致人們與動物生命之間的距離被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