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28|東南亞客家研究的方法


Listen Later

通過確定研究對象、研究範圍進一步定位研究的結構位置,由於東南亞客家缺乏清楚的母體資料,除非能夠長期蹲點,否則多地點及多次數的田野訪查可能是一個較為可行的研究途徑。

依問題的性質,關注的時間長度與社會結構的深度不同,這一次我們引用了法國年鑑學派的歷史時間觀作為分析議題的架構,有些事件的意義,拉長時間之後,會得到翻轉性的結果,以砂拉越劉善邦的個案為例。

 

節目筆記︰

2’20”研究方法都是一樣的。但各地衛生條件、治安、語言、文化禁忌、入境管制等環境不同。

5’30” 如何確定研究對象,就是如何認定客家?血緣、語言、地緣、神緣都可用,但都不確定。

11’40”海外客家研究,從海外華人研究中獨立出來。

12’40”台灣客家研究群、台灣客家社團與東南亞之間的交流,影響了當地客家意識的興起,也鼓勵了當地客家研究的增加。

19’00”採用「東南亞」作為一個分析單位,已經把「研究的觀點」置於世界體系的結構中。

23’40”除了長期蹲點外,因為缺乏母體,無法抽樣。通過在地學者認識當地社會,借力當地研究能量,是一種方法。多地點、多次數(長期)的田野觀察輔以其他方式進行,是另一種方法。

33’40”研究需要取景,了解時間觀的意義,用時間的望眼鏡或放大鏡各有所見,時段的短中長,對一件事的詮釋與意義將有不同。

44’30”全球客家與19世紀殖民經濟有關。馬來西亞古晉石隆門劉善邦的案例分析,說明了時段長短所得到的結論會不相同。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7/12/a-visiting-professor-of-the-study-of-hakka-studies-in-southeast-asia/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By 張維安, 羅烈師, 林本炫,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