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69|誰在「做社區」?


Listen Later

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後,至2000年政黨輪替,開始轉型為「新故鄉計畫」是為社造1.0。

2008至2015年以「地方文化生活圈」之區域發展概念出發,從軟體(社造觀念培育)及硬體(地方文化設施)兩方面著手,提升社區文化生活,是為社造2.0。

2016年提出社造3.0計畫,結合公民審議及參與式民主的概念,期能建立文化公民社會,均衡城鄉文化資源。

而今則為4.0,強調地方治理的協作平台。

 

節目筆記︰

1'30" 1994年文建會提供「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至今已30年,而且也已編寫在國民教育的教材中。對於客家庄而言,在投入客庄文化復興事務時,也必定跟社區營造計畫有所交集。

5'50" 社造計畫提出之時,仍然必須憑藉傳統的社區作為執行之主體。

8'10" 社造概念初期提出「人文地產景」五個面向,作為營造重點,鼓勵「村里」為單位,提案參與本計畫,宜蘭是初期參與本計畫最熱烈的縣市。

14'50"由於這是文建會的計畫,因此基本上是「文化面」的工作,了解社區,寫作村史,營造社區認同。對客庄而言,參加這一計畫即為認識客庄及強化客家社區認同的工作。

22'00" 2000年起,改以政府施政的視野,思考社造計畫;並於2006即提出六星計畫,其內涵則整合為「新故鄉計畫」,其內容包含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後來這也被視為社造1.0計畫。

28'40" 由於這樣的計畫全面而多元,於是開始有專業人士參與社造計畫,例如建築專業者提出的社區規畫師就是投入社造的新型態人力。

31'30" 專業人士,特別是建築專業人士對社造計畫之影響力越來越大,使得社區的主體性有可能未被彰顯。也因此,至2008年文化部提出「地方文化生活圈」概念,企圖鞏固社區主體性,也就是社造2.0計畫的開始。

38'10" 由於社區營造相關計畫終究需要撰寫計畫,以爭取甚至承攬政府計畫,因此社區人士之培力十分重要。《社造3.0計畫》即納入公民審議及參與式民主概念,期能透過社區公民之參與,建立文化公民社會、均衡城鄉文化資源。

51'00" 當代社區樣貌日趨多元,2022年起,政府以治理平台的理念執行社造計畫。這是為了切合在地需求並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並擾動更多新興社區投入社造工作。社區營造的本質仍然是人,但這種人才並非只是以公民為目前,而且還包含社區內的專業人士。

 

客新聞專欄 : https://hakkanews.tw/2025/04/29/visiting-professor-an-195610/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By 張維安, 羅烈師, 林本炫,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