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英语”到“用英语”:对《人人都能用英语》第一章的深度解读
主题: 克服英语学习误区,树立正确观念,掌握有效方法,最终自信地“用”英语。
核心观点:
英语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而在于“用”。
任何人都有潜力学好英语,打破“关键期”的迷思。
找到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将“学英语”变成“用英语”。
分点阐述:
“我能学好英语”:打破自我设限,树立自信
很多人英语学习的失败源于自我怀疑,这种不自信根植于长期的错误暗示。例如,高考词汇量的限制,无形中向学生传递着“英语很难”、“你很笨”的信息,最终形成“自证预言”。
打破“自证预言”的关键在于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英语。作者以亲身经历和身边学生的成功案例说明,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人都可以精通英语。
书中强调“用”而非“学”的概念,鼓励学习者勇敢迈出第一步,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最终掌握英语这门技能。
“在学习这件事儿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并不一定保证真的能够学好;但是,反过来,如果相信自己不可能学好,那最终真的就不可能学好。”
“大脑的可塑性”:科学依据,扫除“关键期”阴影
长期以来,“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成为许多人自我安慰的借口,认为成年后学习语言已经太晚。
作者引用了大量科学研究,包括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的猫猴实验、Anna Gislen对海洋吉普赛人的研究,以及Edward Taub教授的CI疗法,证明了大脑的可塑性,以及语言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这些研究有力地反驳了“关键期”理论,为成年人学习英语带来了希望。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最直观、最有意义的好消息是:1. 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2. 只要方法得当,并加以时日,一定能学好。3. 甚至,第二语言也可能超越母语成为主导语言。”
“找到你的驱动力”:从“要我学”到“我要用”
作者认为,很多人学不好英语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驱动力,仅仅停留在“应该学”而非“我要用”的阶段。
书中以“练字”和“健身”为例,说明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内在驱动力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作者鼓励读者思考英语的实际用途,找到学习的内在动力,将“学英语”变成“用英语”。
“如果有一样东西你必须学,它不可或缺,你学不会就无法继续生活……那这样东西不用任何人逼你,不用任何人向你灌输“它太有用了!”,你都会玩命地去搞定它。”
“用英语”的具体建议:
像使用母语一样使用英语,大量阅读、勇敢表达。
突破阅读量的限制,逐渐适应长篇阅读,享受英语阅读的乐趣。
结论:
第一章为英语学习者指明了方向,破除了常见的学习误区,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建议。相信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自信地“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