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李笑来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和另一篇关于英语发音学习的文章片段,探讨英语学习的常见误区和有效方法,旨在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效率。
许多人英语学习多年却收效甚微,甚至越学越差,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阻碍了他们的进步。
迷思一:外语不可能比母语好。 事实上,许多双语或多语使用者最终的主导语言并非其母语,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许多在国外学习的学生,由于长期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英语水平甚至超越了母语。
“我们能把外语用得比母语更好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能”。 (李笑来)
迷思二:成年后学外语太晚。 “关键期理论”被误解为成年后大脑不再可塑,从而无法学习外语。然而,Edward Taub 教授的 CI 活动疗法证明,大脑终身可塑,甚至可以重组。成年人学习外语更困难的原因在于母语脑图的强大影响,但“浸泡式学习”等方法可以克服这一障碍。
大脑是可塑的; 并且它自始至终都是可塑的; 甚至它还会重新组织自己(Reorganizing),通过恰当的训练,它能用另外一个区域习得已被毁坏区域的能力…… (李笑来)
迷思三:发音必须标准。 世界上每种语言都存在多种口音,英语更是如此。过分强调标准发音会扼杀学习者开口练习的勇气。发音只是良好表达的众多因素之一,有效沟通更依赖于用词、语法、逻辑、内容等因素。
英语也许是地球上口音最多的语言。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和北加利福尼亚的口音就已经非常不同,大 抵上相当 于在中国山东人之间山西人讲中文的差异。纽约人和底特律人的发音当然也非常不一 样。在伦敦,东部和南部的口音差异就已经非常明显。更不消说还有 “苏格兰口音”、“加 拿大口音”、“澳大利亚口音”、“新西兰口音”、“印度口音”……
迷思四:害怕犯错,不敢开口。 学习任何技能都离不开试错,害怕犯错会阻碍真正的进步。英语口语练习通常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应大胆开口练习,从错误中学习。
既然 “用” 英语不会伤害任何人,既然不 “用” 就 “学” 不好,那莫不如从一开始就直 接 “用”。 (李笑来)
观念一: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用处。 对不同的人来说,英语的用处不同,听说读写译的侧重点也不同。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对每个人来说,英文的用处应该是非常不一样的。即便是听说读写译这几个方面,人与 人之间的要求也可能有天壤之别。 不过,无论如何,一定要想明白对自己来说,英文真正的用处在哪儿? (李笑来)
观念二: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英语。 “自证预言” 会在负面起作用,不相信自己能学好,最终就真的学不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英语,并为此付出持续的努力。
在 学 习 这 件 事儿是 , 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并不一定保证真的能够学好;但是, 反过 来 ,如 果 相信自己不可能学好,那最终真的就不可能学好。所谓 “自证预 言 ”(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就是这样,总是在负面起作用。 (李笑来)
观念三: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过去我们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太低,比如词汇量和阅读量都远远不足。应以母语学习为参照,提高英语学习的强度和持续性。
过去,我们不仅不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用好英语,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挣扎其中,我们 都对自己要求太低了,乃至于 “学傻” 或者 “被教傻”。 (李笑来)
方法一:用英语,而非学英语。 从一开始就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不要再 “学” 英语,你就该 “用” 英语! (李笑来)
方法二:大量听力输入,重建语音过滤器。 婴儿习得母语语音的过程启示我们,大量听力输入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对英语语音的识别能力。建议每天听力输入不少于四小时,并持续至少六个月。
重塑自己的语音,应该从 “改建” 或者 “重建” 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开始。我们必须重新习 得对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因为我们很难说清自己分辨不 清楚的语音。
方法三:精听模仿,掌握语音细节。 在大量听力输入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精听模仿,重点关注语音的停顿、重读、弱读、连读、音变等细节。
方法四:坚持练习,克服平台期。 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平台期,感觉没有进步,这是正常现象。要相信大脑仍在进行调整和巩固,坚持练习,最终会突破瓶颈。
神经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 教授认为,“平台期” 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 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 “不用即废” 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破除迷思,重建观念,相信自己,坚持练习,最终每个人都能用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