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北?!老婆可以在二手超市被當成物品拍賣? WTF??? 法官居然召見蝸牛上法庭? 這些事看似荒唐,可是它們卻活生生地出現在歷史上,今天就和好葉一起通過這本《WTF(什麼鬼)?!一趟不可思議的經濟學之旅》,來搞懂這些荒唐的事情吧! 作者彼得•利森 (Peter T. Leeson)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與法律的榮譽教授,被Big Think列入「全球八位頂尖年輕經濟學家」之一。他擅長搜索人類歷史中最怪異的習俗,以經濟學的角度,去了解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思議的事,其背後隱藏的真義。 其實這些荒謬的習俗背後都跟經濟學有關,而其中包括: 第一,誘因,規定與限制 誘因反映了成本與效益的關係,影響著我們的每個決定。效益是我們期望從中得到的價值,成本則是預期必須放棄的價值。與成本相對的效益越大,我們的誘因就越強烈,也越有可能實行。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比較願意為了一千元,在陌生人面前露屁股,而對十分錢不為所動,因為他的誘因夠大。 而 “規定”會告訴你什麼能做,什麼不能,以及你服從或不從會帶來的獎賞和懲罰,進而影響到你的動機。規定可能來自政府、雇主、社會,或是你的女主人。無論來源為何,規定都會影響成本與效益,因此影響你最終的決定。 規定有個表兄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