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

訪汪浩博士談蔣介石運到台灣的黃金去哪了?


Listen Later

訪問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財經專欄作家汪浩先生。
1945年8月15號,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12月25號,陳儀代表聯軍在台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第二年 5 月 22 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授權,委託臺灣銀行發行的「臺幣」。當時是把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發行的「臺灣銀行券」,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臺幣一比一兌換。
隨後,由於國共內戰開始在中國蔓延,到了 1946 年 8 月演變成為全國性的戰爭。在戰火下,台灣成了國民黨政府後勤補給的重要來源,各項台灣出產的物資和存款備的資金,被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國內地。在這種情況下,台灣銀行只好不斷加印貨幣,造成了戰後台灣嚴重的通貨膨脹。後來透過改發行「新台幣」手法,限定台灣人在 1949 年 12 月 31 日前,以每四萬台幣兌換一元新台幣。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說法是,1949年,當時準備在國共內戰失利情況下逃往台灣的蔣介石,把一批黃金運往臺灣,並且規劃以其中的80萬兩作為發行新臺幣的準備金,來取得國際信任,希望能夠遏止通貨膨脹。
由於有這一段歷史。因此,有一些人經常強調:蔣介石1949年運黃金來臺灣,對當時臺灣經濟穩定和人心安定起相當大作用,來證明國民黨對台灣有相當大的貢獻,不可以忽略不談。
但是,曾長期擔任蔣介石侍從官的周宏濤在回憶錄「蔣公與我」中提到,1950年6月央行總裁向蔣介石報告,運到臺灣的國庫存金,總共375萬多兩,到當年5月底,總共耗掉了321萬多兩,只剩下54萬兩。周宏濤說:「黃金消耗速度非常快。長久以來,國內外以為政府帶來臺灣的黃金數量龐大到花用不盡,可為臺灣未來發展『奠基』,其實不然!」
這些互相矛盾的說法,究竟應該如何解讀?當時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台灣戰後的金融秩序,經歷過什麼樣的風暴?究竟是如何才轉危為安的?
隨著最近公佈的新的史料,近年來一直在研究這段歷史的專欄作家汪浩先生,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蔣介石運來臺灣的黃金去哪了?把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做了一個整理,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的關注和討論。
今天節目訪問汪浩博士,來談談他對這個歷史公案的了解。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為人民服務By 楊憲宏, R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