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專欄作家吳奕軍先生。
人工智能AI的迅速發展,已經是越來越明顯的未來趨勢。早在2007年,未來趨勢家「雷庫斯威爾」博士,在一本預言書《奇點迫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中,就已經預告兩個人類社會變遷的關鍵時間點,包括2029年電腦將會超越人腦、2045年電腦甚至會擁有意識。他當時就表示,「聽起來或許很瘋狂,但大家可以從現在開始思考,尋求其中的機會與突破。」而這個十多年前的預言,已經越來越接近現實了。
人工智能AI的發展,不但可以給未來人類的社會與生活結構產生巨大的方便,但是人們也可以預見,機器人會搶走很多人的工作、中產階級可能會消失。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史帝夫沃茲尼亞克就曾經預言,未來AI會把人類當作寵物飼養;英國物理學大師霍金警告,人工智慧將使人類滅絕;特斯拉汽車創辦人馬斯克更在去年指出,人工智慧災難將在5年內暴發。
目前中國的情況,根據美國哈佛大學與前歐盟經濟學者拉伯爾(Marion Laboure),以及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研究員布朗斯坦(Juergen Braunstein),在今年四月發表的文章指出:由於中國應用新技術的速度快、隱私權薄弱、大量個資取得容易,加上政策和資金的推動,也許很快就會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出現AI(人工智慧)矽谷。
過去30年來,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的主要原因,包括有大量勞工、成本低廉、外資投資、政策鼓勵等等。但是人們也發現,目前中國人力土地成本高攀,加上政策變化和政治緊張,外籍製造業近年展開大遷徙,中國風光一時的製造業面臨存亡之秋。
製造業的迅速退場將影響大量工作機會,而AI產業的發展,同樣可能會導致相同的結果。
先進國家針對AI可能引發的衝擊,已經著手強化社會安全網,以保護將受影響的大量勞工,例如積極研究基本收入、強化協助轉業機制。
但是在這樣雙重因素的影響之下,目前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經濟格局,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專欄作家吳奕軍先生,日前在上報發表一篇文章,題目是: 中國AI矽谷化的勞工危機,做出了深入的剖析。今天節目訪問吳奕軍先生,來談談他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