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五帝通过消灭佛教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这一政策不仅是应对当时经济危机的手段,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北周时期,寺院与僧侣人数的激增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加大,阶级矛盾日益严重。魏元松提出消灭佛教的建议,主张返还土地以减轻民众负担。周武帝在面临大饥荒后,采取了没收寺院资产的措施,借此增强国力并扩大军队,最终成功灭掉北齐,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北周武帝统一北方在北魏末年,全国有寺院三万余所, “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魏书·释老志》)的僧侣,人数发展到二百万,占政府编户人数十五分之一。到北齐时,寺院有四万余所,僧侣人数二百万,占政府编户人数十分之一。北周寺院约万余,僧侣人数约一百万,占政府编户人口的比例数,大概也在十分之一左右。僧倡人数愈多,政府的租调收人愈少,编户齐民的赋役负担势必加重。这样发展下去,阶级矛盾一定要激化,统治政权一定要动摇。当时北周有个卫元嵩,就提出消灭佛教的建议。他认为有德的贫人,只要向政府缴纳租调,而不必服力役;无行的富僧,除了输课以外, 还必须服力役。他声称这样做法,不是灭佛,而正是符合佛教“平等”的宗旨的,所以他又说:“劝行平等,非灭法;劝不平等,是灭佛法。”(《广弘明集》卷7《叙列代王臣滞惑解》)统治阶级中的世俗地主,既有这种论调,而周武帝呢?在他亲政之后的第二年,关中发生大饥荒,政府命令“公私道俗积贮粟麦者,准口听留,以下尽粜”(《周书·武帝纪》)。而僧侣地主能够根据政府的命令,拿寺院积谷赈济贫民的,恐怕为数极少;相反,僧侣地主必定会利用人民饥馑的机会,举放高利贷,牟取大利,加深统治政权的危机。而那时的北周地狭民贫,远不及北齐地广国富。周武帝要统一中原,必须消灭北齐;要消灭北齐,必须富国强兵,于是“求兵于僧众之间, 取地于塔庙之下”(《广弘明集》卷27周释昙积《谏周高祖沙汰僧表》),便成为他的政策了。他在建德三年(公元574 年)五月,下诏废佛,把关、陇、梁、益、荆、襄地区几百年来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充作以后伐齐的军事费用;把近百万僧侣和僧祇户、佛图户,编为均田户,作为北周境内生产战线上的重要力量;把合龄的壮丁,编为军队,扩大了府兵的队伍。这种做法,在客观上由于僧侣、僧祇户、佛图户的编入户籍,调整了人民的赋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所谓自废[佛]以来,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广弘明集·叙任道林辩周武帝除佛法诏》)不到五年,周武帝便出兵灭掉北齐,废佛教成为北周能够统一中原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武帝在灭齐之后,继续执行废佛政策,把北齐僧侣地主的“三宝福财,其资无数”(《续高僧传·周终南山避世蓬释静蔼传》),也同样全部没收。这样,整个中原地区“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四万),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周、北齐、后梁)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历代三宝记》),北周也成为当时富强昌盛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