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佛說無量壽經》簡介
《無量壽經》,共二卷,曹魏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康僧鎧大師所譯。此經又稱《兩卷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大經》。為淨土宗三部根本要典之一,古來被視為淨土第一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無量壽經》乃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大寂定,顯現與阿彌陀佛同相之威德,以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為當機者,演說如來出世之本懷,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上卷說明彌陀淨土之因果,下卷說明眾生往生之因果。略述如下:
一、彌陀淨土之因果:先敘彌陀淨土之因,阿彌陀佛因地時之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所,睹見二百一十億之諸佛剎土,於諸佛土中取善去惡,構思建立清淨第一之佛土,而超發四十八願;並重發三誓願,誓言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使其往生安養,之後即依其誓願永劫修行,以求滿願。
後述彌陀淨土之果,淨土成立後,世尊依其實有,廣說佛身之光明、佛身之壽命、大眾之功德、寶樹之莊嚴、道場之靈德、音樂之殊妙、堂舍之偉觀、寶池之奇德、聖者之果報等,以令十方眾生嚮往求生。
二、眾生往生之因果:先敘眾生往生之因,眾生往生之因有二種:一者念佛往生,二者諸行往生。在下卷初先說念佛往生之因,次說諸行往生之因。之後在東方偈文中,諸佛勸讚此二種往生之因。念佛往生之因,則敘述得生之機類、諸佛之讚歎、往生之業因;諸行往生之因,則說明三輩往生之業因。
後述眾生往生之果,即是眾生往生淨土所得之果報,計有:一生補處之德、供養諸佛之德、聞法供養之德、說法自在之德、自利利他之德。世尊先從第二十二還相迴向願之意義說起,然後再介紹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乃是娑婆世界最初之往生者;又廣說往生者,皆具足相好光明,智慧圓滿,說法無礙,神通自在,不但自在上供十方諸佛,而且隨意下化十方眾生。
世尊說完彌陀淨土之因果,以及眾生往生之因果後,接著宣說勸信誡惡,殷勤懇切勸導佛弟子,去五惡、修五善,不要背離仁、義、禮、智、信之道。而後說不了佛智,不能明信佛智之人,雖然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能往生真實淨土,而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故勸導佛弟子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上下兩卷之說,雖明二種因果,然而其要唯在本願名號一法,是故《無量壽經》乃在彰顯淨土教法之真實。
無量壽經簡介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願),建立彌陀凈土接引十方世界眾生,以及彌陀凈土的大概樣貌。
《無量壽經》傳到中國後,影響甚大。東晉青山竺法曠以“無量壽為凈土之因”,“有從則講,獨處則誦”。後有慧遠在廬山設白蓮社,弘揚念佛法門。東魏曇鸞更作《往生論注》,弘揚此經,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此後,歷代注家輩出,疏釋不絕。朝鮮和越南,此經傳習也頗盛。在日本,有日僧慧隱入唐求法,回國後即在皇宮中講《無量壽經》。奈良時期,有三論宗智光專求凈土,注有龍樹釋論。法相宗善珠亦作書以釋此經。凈土宗開創者源空、凈土真宗創立者親鸞更是專依此經,發揮他力易行的宗義;此經在日本的弘傳盛況空前。19世紀中,在尼泊爾發現此經梵本。馬克斯·繆勒和南條文雄於1882年據以刊行,與《阿彌陀經》一起編為《佛說無量壽經梵文和譯支那譯五譯對照》。後又譯為英文,收於1894年出版的《東方聖書》第49卷。日本譯本有南條文雄、荻原雲來、椎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中村元等依據梵、藏、漢文本譯出多種。其中荻原雲來和河口慧海的譯本均編入《梵藏和英合璧凈土三部經》(《凈土宗全書》別卷)中。
《佛說無量壽經》簡介
《無量壽經》,共二卷,曹魏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康僧鎧大師所譯。此經又稱《兩卷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大經》。為淨土宗三部根本要典之一,古來被視為淨土第一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無量壽經》乃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大寂定,顯現與阿彌陀佛同相之威德,以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為當機者,演說如來出世之本懷,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上卷說明彌陀淨土之因果,下卷說明眾生往生之因果。略述如下:
一、彌陀淨土之因果:先敘彌陀淨土之因,阿彌陀佛因地時之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所,睹見二百一十億之諸佛剎土,於諸佛土中取善去惡,構思建立清淨第一之佛土,而超發四十八願;並重發三誓願,誓言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使其往生安養,之後即依其誓願永劫修行,以求滿願。
後述彌陀淨土之果,淨土成立後,世尊依其實有,廣說佛身之光明、佛身之壽命、大眾之功德、寶樹之莊嚴、道場之靈德、音樂之殊妙、堂舍之偉觀、寶池之奇德、聖者之果報等,以令十方眾生嚮往求生。
二、眾生往生之因果:先敘眾生往生之因,眾生往生之因有二種:一者念佛往生,二者諸行往生。在下卷初先說念佛往生之因,次說諸行往生之因。之後在東方偈文中,諸佛勸讚此二種往生之因。念佛往生之因,則敘述得生之機類、諸佛之讚歎、往生之業因;諸行往生之因,則說明三輩往生之業因。
後述眾生往生之果,即是眾生往生淨土所得之果報,計有:一生補處之德、供養諸佛之德、聞法供養之德、說法自在之德、自利利他之德。世尊先從第二十二還相迴向願之意義說起,然後再介紹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乃是娑婆世界最初之往生者;又廣說往生者,皆具足相好光明,智慧圓滿,說法無礙,神通自在,不但自在上供十方諸佛,而且隨意下化十方眾生。
世尊說完彌陀淨土之因果,以及眾生往生之因果後,接著宣說勸信誡惡,殷勤懇切勸導佛弟子,去五惡、修五善,不要背離仁、義、禮、智、信之道。而後說不了佛智,不能明信佛智之人,雖然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能往生真實淨土,而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故勸導佛弟子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上下兩卷之說,雖明二種因果,然而其要唯在本願名號一法,是故《無量壽經》乃在彰顯淨土教法之真實。
無量壽經簡介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願),建立彌陀凈土接引十方世界眾生,以及彌陀凈土的大概樣貌。
《無量壽經》傳到中國後,影響甚大。東晉青山竺法曠以“無量壽為凈土之因”,“有從則講,獨處則誦”。後有慧遠在廬山設白蓮社,弘揚念佛法門。東魏曇鸞更作《往生論注》,弘揚此經,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此後,歷代注家輩出,疏釋不絕。朝鮮和越南,此經傳習也頗盛。在日本,有日僧慧隱入唐求法,回國後即在皇宮中講《無量壽經》。奈良時期,有三論宗智光專求凈土,注有龍樹釋論。法相宗善珠亦作書以釋此經。凈土宗開創者源空、凈土真宗創立者親鸞更是專依此經,發揮他力易行的宗義;此經在日本的弘傳盛況空前。19世紀中,在尼泊爾發現此經梵本。馬克斯·繆勒和南條文雄於1882年據以刊行,與《阿彌陀經》一起編為《佛說無量壽經梵文和譯支那譯五譯對照》。後又譯為英文,收於1894年出版的《東方聖書》第49卷。日本譯本有南條文雄、荻原雲來、椎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中村元等依據梵、藏、漢文本譯出多種。其中荻原雲來和河口慧海的譯本均編入《梵藏和英合璧凈土三部經》(《凈土宗全書》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