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近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徐英瑾携新书《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走进上海学悦风咏书社,他用深入浅出的解读,为现场观众搭建起一座连接哲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的桥梁。
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重大社科项目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首席专家,徐英瑾还担任帆书 APP “非凡精读馆” 栏目哲学类书籍讲书人,以及“理想国” APP 哲学类栏目主讲人。他推出的通俗哲学著作《用得上的哲学》《想通了》《哲学的二十个夜晚》等,也深受读者喜爱。
在《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这本新书中,徐英瑾以“从苏格拉底到萨特的85条人生哲学建议”为副标题,聚焦广义人生哲学问题——通过梳理十位古今哲学家的生平与学说,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为读者打造了一套“人生工具箱”,让大家明白“幸福”并非只有一种传统的定义,而是能从多元视角中找到支撑。
活动现场,徐英瑾以鲁迅笔下的阿Q为例:“阿Q被赵太爷打后,用‘被儿子打’来自我安慰,这看似是精神胜利法,实则是哲学的起点——人都需要维护自尊,哪怕没学过哲学,也会为自己的世界找个自圆其说的解释。”
他进一步将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称为“高配版阿Q”:有只小狗被绑去罗马,从挣扎到接受,把被迫的旅程看作“免费旅行”,这种对无法改变之事的重新解读,正是哲学的智慧,“区别在于,解释不能违背常识,更不能胡说八道”。
他在书中还提到康德的“先验哲学”:在科技进步但道德尚未同步的时代,康德先构想人人认同的理想状态,再反推其逻辑前提,以此平衡梦想与现实。这种“装作有理想”的方案,为应对复杂现实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徐英瑾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文|记者 何晶
图|主办方提供
近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徐英瑾携新书《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走进上海学悦风咏书社,他用深入浅出的解读,为现场观众搭建起一座连接哲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的桥梁。
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重大社科项目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首席专家,徐英瑾还担任帆书 APP “非凡精读馆” 栏目哲学类书籍讲书人,以及“理想国” APP 哲学类栏目主讲人。他推出的通俗哲学著作《用得上的哲学》《想通了》《哲学的二十个夜晚》等,也深受读者喜爱。
在《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这本新书中,徐英瑾以“从苏格拉底到萨特的85条人生哲学建议”为副标题,聚焦广义人生哲学问题——通过梳理十位古今哲学家的生平与学说,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为读者打造了一套“人生工具箱”,让大家明白“幸福”并非只有一种传统的定义,而是能从多元视角中找到支撑。
活动现场,徐英瑾以鲁迅笔下的阿Q为例:“阿Q被赵太爷打后,用‘被儿子打’来自我安慰,这看似是精神胜利法,实则是哲学的起点——人都需要维护自尊,哪怕没学过哲学,也会为自己的世界找个自圆其说的解释。”
他进一步将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称为“高配版阿Q”:有只小狗被绑去罗马,从挣扎到接受,把被迫的旅程看作“免费旅行”,这种对无法改变之事的重新解读,正是哲学的智慧,“区别在于,解释不能违背常识,更不能胡说八道”。
他在书中还提到康德的“先验哲学”:在科技进步但道德尚未同步的时代,康德先构想人人认同的理想状态,再反推其逻辑前提,以此平衡梦想与现实。这种“装作有理想”的方案,为应对复杂现实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徐英瑾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文|记者 何晶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