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国《北史·附国传》说它在“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有嘉夷,即其东部”。又说:“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 这两条大水如果就是今天的澜沧江和怒江上游的话,那么附国的所在地就是在今天西藏的昌都地区。
附国“南北八百里,东西千五百里”。“其土高,多风少雨,宜小麦、青稞。山出金、银、铜,多白雉。”“城栅,近川谷,傍山险。”“垒石为”,“其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盗贼”。“人皆轻捷,便击剑。漆皮为牟甲,弓长六尺,竹为箭。”“其俗以皮为帽,形圆如钵,或戴冪篱。 衣多毛皮裘。”“项系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 “歌舞,鼓簧,吹长角。”“妻其群母及嫂,儿、弟死,父兄亦纳其妻。”(《北史·附国传》)“国有二万余家,号令自王出。”(《隋书· 附国传》)大概附国已进入阶级社会,并已产生了真性的王,但氏族制残余还严重遗留。
附国的东部有嘉良夷(今大小金川一带),“土俗与附国同, 言语少殊”。这个部落,“所居种姓自相率领”,“不相统一”,即只有邑落之间的大帅,而尚未出现真性的王。他们的“政令系之酋帅,重罪者死,轻刑罚牛”(《隋书·附国传》)。
附国的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这数千里中, 都是羌族的聚居地区。他们“并在深山穷谷,无大君长。其风俗略同于党项,或役属吐谷浑,或附附国”(《北史·附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