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双方胜败的大规模的会战正在酝酿中。
公元382年的十月,苻坚召集文武大臣,提出自己的主张,要亲率九十七万大军,一举消灭东晋,让群臣加以讨论。秘书监朱彤随声附和,说什么“若一举百万,必有征无战”,就是说只要大兵压境,东晋就会不战而降。尚书左仆射权翼则带头反对,他认为东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未可图也”。太子左卫率石越也认为东晋“国有长江之险,朝无昏贰之衅”,因此“未宜动师”。由于多数朝臣反对出兵,这次廷议议而不决。苻坚单独同他的弟弟、阳平公苻融商量,苻融分析了秦、晋双方的情况,指出“晋主休明,朝臣用命”;“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当时没有灭晋的可能。他还哭着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苻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将会发生极大危险。苻坚太子苻宏、幼子苻诜、爱妾张夫人,也都规谏苻坚不要出征,苻坚一概不听。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却在私下劝苻坚伐晋,慕容垂便以“小不敌大,弱不御强”为理由,请苻坚作出最后决断。事实上在灭掉前凉和攻占梁、益二州以后,苻坚就有进一步征服江东的企图。他对大举伐晋这件事,“内断于心久矣”(《晋书·苻坚载记》),是不可改变的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东晋内部的情况。
汉部族很早已经形成,而东晋侨寓政权,正是建筑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基础之上的。那时东晋境内的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相当剧烈,因此失去田园而流亡的农民,往往逃逸山湖,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1,但由于强敌压境,江南土著农民和北方流亡到南方的农民,热爱汉族的政权,看到汉族的政权又面临存亡关头,他们是积极支持东晋的抗秦战争的,因此,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阶级矛盾反居于次要与服从的地位,表面上取得暂时的缓和。作为东晋政权支柱的北方世族大地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