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二讲 卫生之经,能抱一乎
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
南荣趎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老子曰:“汝自洒濯,熟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
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未病也。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
曰:“然则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
前禅宗时期的“机锋”
“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南荣趎在庚桑楚的指点下,决定到老子那里去参学、去求道。他准备好干粮袋,背着就出发了。古时求道很艰难啊,没有宾馆住,没有车也没有马,只有步行。还好,路程不算太远,一个在山东的鲁国,一个在南方的楚国,七天七夜就到了。《史记》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也就是在如今河南淮北的鹿邑县。若依庄子多篇文章所说的“沛”,则在现在的江苏徐州附近,虽不太远,但步行也够辛苦的。
老子很厉害,一看见南荣趎,就知道他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所以就问:“子自楚之所来乎?”一个真正的道人,就是密宗所说的“大修行人”,他有着不同凡响的眼界、眼力。一看见你,在你的眉宇之间,就能判断出你是不是修道的,是从哪里来的。我的老师本光法师就有这个能力,不论你从天南海北哪里来,一见面就能大致判断出你的来历。老子就更不得了,他可是超级修行人,有着超强的判断力,所以立即就看出南荣趎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南荣趎回答说:“唯。”我的确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
老子话锋一转说:“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这就是前禅宗时期的机锋,而且是最老的机锋,没有比这个更早的了。明明是南荣趎一个人来的,但老子却说,你怎么带那么多人来了呢?“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突然这么一问,南荣趎一下就懵了,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回过头去,看后面还有谁跟着。
老子说:“子不知吾所谓乎?”你没有听明白我的话吗?禅宗里经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高明的禅师接引人的时候,并不是要和你说理,也不是跟你说教,就是要让你当场品尝到“言语道断”的滋味。老子这里就是给南荣趎来了一个“言语道断”,可惜南荣趎错过了,没尝到其中的滋味。上次毕老师来,明辉兄也在场,我那样子对他,实际上也是用禅宗的手法来料理他,但是他自己把握不了,没有感觉,错过机会了啊。
这个南荣趎抱了一肚皮的疑问,抱着对道的种种问题来见老子。老子就问这么一句话,他一下就张皇不知所措了。他好歹也在庚桑楚那里学了几年,但在老子这里却一招都接不住,人家说比武还要七八个回合,结果他连一招一式都招架不住,感觉自己的功夫太差了。所以他“俯而惭”,低着头,弯着腰,非常的惭愧。
接着他又抬起头,叹了口气说:“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您老人家问我的时候,我一下就懵了,不知该怎么回答,就使劲地想答案,谁知却把我来之前准备的问题全都忘了。实际上,老子那么一问,已经达到了接引人的效果,把南荣趎带入了对“道”的体验之中。不过,用禅宗的话来说,南荣趎当面错过了也。
老子问,为什么呢?被老子小小地敲打后,南荣趎马上有所反省,回答说:“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一个人应不应该有智慧呢?如果我没有智慧,傻乎乎的,别人肯定说我愚蠢,笨蛋一个;如果我很智慧,知识很丰富,“反愁我躯”,那就会去自寻烦恼。在先秦典籍里这个“知”,在不同的行文里,有时作为“知道”解,有时作为“知识”解,有时作为“智慧”解,这里指的是智慧。大家都知道,聪明伶俐的人身体都不太好,借用《红楼梦》里林妹妹的话来说,多一番聪明就多一番思虑,多一番思虑就多一番烦恼。聪明的人,知识多的人,成天天南海北、是非得失老是在心中荡来荡去,的确是伤身之源啊!
“知乎?反愁我躯”,当年我在离欲老和尚那里的时候,离欲老和尚不论接待任何人,都是两个字——去妄,让你别打妄想。不管你问他这样那样,不论问什么问题,始终都是这两个字。我们平常用心是正常的,但用心时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打妄想。然而,不打妄想的人,基本上都是傻乎乎的,思维频率过慢,过于老实,往往又会偏于愚痴。有一次,我问离欲老和尚,不妄则多愚,不愚则多妄,我们应怎样用心,才能既不落入妄想,又不落入愚痴呢?老和尚还是两个字——去妄,根本不料理你,让你自己慢慢去品味那个感觉。
南荣趎还是非常用功的,包括他下面要说的,和毕教授的状态是很接近的。可惜毕教授的因缘不在我这里,本来我是想通过讲这一篇,给他下药治病,结果他今天又跑了,看来他的缘分的确没在这里。
“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修养,一肚子魑魅魍魉,肯定是损人利己的。而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肯定是舍己助人的。舍己助人,对别人有利,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肯定是舍己为人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做了好事好像没有好报。如今不少人说,放眼四海,耳目所闻,多是贪腐的人在台上蹦,做官的没有多少是清廉的,发财的也没有多少是仁义的。俗话说无商不奸,为富不仁,所以当你真正富起来以后,就要增加自己的道德,就要多为社会做贡献、做慈善,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银子拿去布施。这的确又是一个矛盾,“仁则反愁我身”呀。
“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不仁不义肯定是要伤害别人的,而真正要以“义”在社会上行事,肯定是要付出的,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利的。南荣趎处在矛盾之中:想求“知”,但怕伤身;想求“仁”,也怕伤身。“我安逃此而可?”我要怎么做,才能逃出这种怪圈,逃离这个悖论呢?
“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想做好人好事,但自己又舍不得;偶尔舍得一下,后来心里面又难受,哎呀,这个钱就这样送出去了,几个月都放不下。想算计一下别人,自己又下不了手,我又不是坏人,怎么能去损人利己呢?要想大仁大义,自己好像又没有那个底气,没有那个本事,甚至连毅力和决心都没有。南荣趎就是这样,在“知(智)与愚”、“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夹缝之中,左顾右盼,犹豫不决。
“愿因楚而问之”,所以请师公看在我是庚桑楚的徒弟、您的徒孙这个份上,给我一些指导吧。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二讲 卫生之经,能抱一乎
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
南荣趎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老子曰:“汝自洒濯,熟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
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未病也。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
曰:“然则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
前禅宗时期的“机锋”
“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南荣趎在庚桑楚的指点下,决定到老子那里去参学、去求道。他准备好干粮袋,背着就出发了。古时求道很艰难啊,没有宾馆住,没有车也没有马,只有步行。还好,路程不算太远,一个在山东的鲁国,一个在南方的楚国,七天七夜就到了。《史记》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也就是在如今河南淮北的鹿邑县。若依庄子多篇文章所说的“沛”,则在现在的江苏徐州附近,虽不太远,但步行也够辛苦的。
老子很厉害,一看见南荣趎,就知道他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所以就问:“子自楚之所来乎?”一个真正的道人,就是密宗所说的“大修行人”,他有着不同凡响的眼界、眼力。一看见你,在你的眉宇之间,就能判断出你是不是修道的,是从哪里来的。我的老师本光法师就有这个能力,不论你从天南海北哪里来,一见面就能大致判断出你的来历。老子就更不得了,他可是超级修行人,有着超强的判断力,所以立即就看出南荣趎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南荣趎回答说:“唯。”我的确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
老子话锋一转说:“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这就是前禅宗时期的机锋,而且是最老的机锋,没有比这个更早的了。明明是南荣趎一个人来的,但老子却说,你怎么带那么多人来了呢?“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突然这么一问,南荣趎一下就懵了,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回过头去,看后面还有谁跟着。
老子说:“子不知吾所谓乎?”你没有听明白我的话吗?禅宗里经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高明的禅师接引人的时候,并不是要和你说理,也不是跟你说教,就是要让你当场品尝到“言语道断”的滋味。老子这里就是给南荣趎来了一个“言语道断”,可惜南荣趎错过了,没尝到其中的滋味。上次毕老师来,明辉兄也在场,我那样子对他,实际上也是用禅宗的手法来料理他,但是他自己把握不了,没有感觉,错过机会了啊。
这个南荣趎抱了一肚皮的疑问,抱着对道的种种问题来见老子。老子就问这么一句话,他一下就张皇不知所措了。他好歹也在庚桑楚那里学了几年,但在老子这里却一招都接不住,人家说比武还要七八个回合,结果他连一招一式都招架不住,感觉自己的功夫太差了。所以他“俯而惭”,低着头,弯着腰,非常的惭愧。
接着他又抬起头,叹了口气说:“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您老人家问我的时候,我一下就懵了,不知该怎么回答,就使劲地想答案,谁知却把我来之前准备的问题全都忘了。实际上,老子那么一问,已经达到了接引人的效果,把南荣趎带入了对“道”的体验之中。不过,用禅宗的话来说,南荣趎当面错过了也。
老子问,为什么呢?被老子小小地敲打后,南荣趎马上有所反省,回答说:“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一个人应不应该有智慧呢?如果我没有智慧,傻乎乎的,别人肯定说我愚蠢,笨蛋一个;如果我很智慧,知识很丰富,“反愁我躯”,那就会去自寻烦恼。在先秦典籍里这个“知”,在不同的行文里,有时作为“知道”解,有时作为“知识”解,有时作为“智慧”解,这里指的是智慧。大家都知道,聪明伶俐的人身体都不太好,借用《红楼梦》里林妹妹的话来说,多一番聪明就多一番思虑,多一番思虑就多一番烦恼。聪明的人,知识多的人,成天天南海北、是非得失老是在心中荡来荡去,的确是伤身之源啊!
“知乎?反愁我躯”,当年我在离欲老和尚那里的时候,离欲老和尚不论接待任何人,都是两个字——去妄,让你别打妄想。不管你问他这样那样,不论问什么问题,始终都是这两个字。我们平常用心是正常的,但用心时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打妄想。然而,不打妄想的人,基本上都是傻乎乎的,思维频率过慢,过于老实,往往又会偏于愚痴。有一次,我问离欲老和尚,不妄则多愚,不愚则多妄,我们应怎样用心,才能既不落入妄想,又不落入愚痴呢?老和尚还是两个字——去妄,根本不料理你,让你自己慢慢去品味那个感觉。
南荣趎还是非常用功的,包括他下面要说的,和毕教授的状态是很接近的。可惜毕教授的因缘不在我这里,本来我是想通过讲这一篇,给他下药治病,结果他今天又跑了,看来他的缘分的确没在这里。
“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修养,一肚子魑魅魍魉,肯定是损人利己的。而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肯定是舍己助人的。舍己助人,对别人有利,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肯定是舍己为人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做了好事好像没有好报。如今不少人说,放眼四海,耳目所闻,多是贪腐的人在台上蹦,做官的没有多少是清廉的,发财的也没有多少是仁义的。俗话说无商不奸,为富不仁,所以当你真正富起来以后,就要增加自己的道德,就要多为社会做贡献、做慈善,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银子拿去布施。这的确又是一个矛盾,“仁则反愁我身”呀。
“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不仁不义肯定是要伤害别人的,而真正要以“义”在社会上行事,肯定是要付出的,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利的。南荣趎处在矛盾之中:想求“知”,但怕伤身;想求“仁”,也怕伤身。“我安逃此而可?”我要怎么做,才能逃出这种怪圈,逃离这个悖论呢?
“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想做好人好事,但自己又舍不得;偶尔舍得一下,后来心里面又难受,哎呀,这个钱就这样送出去了,几个月都放不下。想算计一下别人,自己又下不了手,我又不是坏人,怎么能去损人利己呢?要想大仁大义,自己好像又没有那个底气,没有那个本事,甚至连毅力和决心都没有。南荣趎就是这样,在“知(智)与愚”、“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夹缝之中,左顾右盼,犹豫不决。
“愿因楚而问之”,所以请师公看在我是庚桑楚的徒弟、您的徒孙这个份上,给我一些指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