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识人于眉睫之间
“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
老子说:“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我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南荣趎的修为比老子差得太远,老子识人于“眉睫之间”的功夫更是了不得,所以一眼就看破了他。“今汝又言而信之”,刚才又听你说了那么多,就更证明了我的判断是对的。
上海一位喜欢佛法的先生来找我,去年到成都,今年又到广州,一看他就很张皇、心神不安。坐在这里,本来是开了空调的,室内温度只有26℃,他还要对着空调吹。空调吹着还是热得不得了,又找扇子来扇。第一次立中兄把扇子拿上楼了,他在下面找,我告诉他楼下有风扇,他又打开风扇,一个劲儿地吹。我说,空调已经开得有点凉了,你怎么还这么热?你心里面在忙什么呢?他说,我心里不忙,只是身体热。我说,不是身体热,是你的心里热,你心里太闹腾了,你回去,先把心气沉下去,心里不闹了,再到我这里来。结果他第二天又陪同学去玩,忘了到我这里来的事。后来他再来,我也就不太搭理他了。这个的确叫缘分,他的缘分不在我这里。
一般人来访,我也可以在他的眉宇之间观察出深浅来。如果一个人坐不住,一会儿站,一会儿坐,手里总要找个东西玩,和他谈话似听非听,左顾右盼的,这样的人肯定心神不宁、心浮气躁。我当年在海灯法师那里求学,有时听他聊天,他聊的一些东西我听不懂,没有兴趣,心里就有点烦躁,东张西望的,他马上就会痛加呵斥:“法师在上面说法,你不好好听,下辈子要变长耳驴。”当然他老人家还不像佛源老和尚,佛源老和尚是要用棒子打人的。我那时候才二十岁,看见海灯法师发脾气,真的是吓得腿软。
怎样识人在“眉睫之间”?这得有这样的本事。前年在龙洞,给几位朋友聊相法,聊到了这个话题。识人于眉睫之间,立山兄如今有没有这个本事?与人打交道,就得有这么一个“武功”。有了这个“武功”,就能自我护法,这也是护法嘛。在生活中,遇到吉祥的人可以多打交道;不吉祥的人,你就要把距离放远一点;给你带来麻烦的人,要赶快与之划清界限,别让麻烦把你缠住了。要交仁义礼智信的朋友,与有情有义的人打交道;那些无情无义的人,你和他有什么交道可打?我们又不是菩萨,没有达到“无缘慈,同体悲”的境界。我们是有缘慈,对有因缘的人慈悲,对家人、对朋友慈悲。至于确实困难的人、弱势群体,有缘上门了的,我们又有余力,当然应该帮助。所以,慈悲也是要讲缘分的。
有的人被“慈悲”二字拴住了,正事不干,天天去慈悲。有的在外面慈悲,而对家里的人厉害得不得了,就像某同学的母亲,天天念佛、念经,却和自己老头子搞不好,天天吵架。有些学佛的人在外面谦卑、恭顺,但对家里的人就像仇人一样,这就很麻烦。
怎样使自己的眉睫间有祥和安宁之气?这个非常重要。这种祥和之气,一是要学,二是要养,就是要淡化自己的情绪,使之归于安宁而有静气。有静气的人,给人感觉自然不一样。伟菩萨学佛那么多年,而且是禅宗的“通人”,但就是这个“气”还没到位,静气不够。静气够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对你尊重。静气不是知识,不是说我“悟”了就可以怎样了。没有静气、没有定力,你能说自己悟了?连初步的气质都没有变,还带着一身习气,能说你的心性转动了吗?所以说,修行修行,必然要落实在自己的心性上,要对自己的心性结构有大的触动、大的改变才行。当你把不良习气变成了优秀的性情,那么你走到哪里,都会不得了。到那时,你的知识、见地释放出来,就如虎添翼,能让那些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人无法入局。
所以对眉睫之间我们要有感受,要能感受到这种“气”及其中的信息。以前本光法师教我时说,相都不用看,“审气”就行了。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把眼睛闭上,就能感觉他身上的气息:是柔和还是刚强,是安静还是躁动,是光明还是阴暗,是祥和还是凶戾。不要用眼睛,也不要用耳朵,就闭着眼睛,用心去感觉,慢慢地就能感觉到。学了这一招以后,我就去练,一两个月后就慢慢有感觉了。这几十年以来,我“审气”的感觉还算灵敏,也比较准确,失误的时候不多。另外,我们也要留意自己的“眉睫之间”,说到底就是自己的修为,修为不够,别人一眼就能把你看破。
“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你到我这里来,表面上规规矩矩的,满脸忧戚,像没了爹娘似的,但你心里却是在“上下而求索”呀。你这样来求道,无异于“揭竿而求诸海也”,就是拿根竹竿来试探大海的深浅。我这里来往的好些人,就常有拿根竹竿来试深浅的,在网上、特别是禅宗网上,这样的人就更多。自己本来没有几两的分量,却往往要在大善知识面前去探底,去探别人的风向,这些也是自不量力。
所以,老子说:“女亡人哉,惘惘乎!”你这个流浪汉呀,迷惘可怜啊!“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你想优化自己的心性结构,提升自己的智慧,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但你无门而入,太可怜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识人于眉睫之间
“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
老子说:“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我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南荣趎的修为比老子差得太远,老子识人于“眉睫之间”的功夫更是了不得,所以一眼就看破了他。“今汝又言而信之”,刚才又听你说了那么多,就更证明了我的判断是对的。
上海一位喜欢佛法的先生来找我,去年到成都,今年又到广州,一看他就很张皇、心神不安。坐在这里,本来是开了空调的,室内温度只有26℃,他还要对着空调吹。空调吹着还是热得不得了,又找扇子来扇。第一次立中兄把扇子拿上楼了,他在下面找,我告诉他楼下有风扇,他又打开风扇,一个劲儿地吹。我说,空调已经开得有点凉了,你怎么还这么热?你心里面在忙什么呢?他说,我心里不忙,只是身体热。我说,不是身体热,是你的心里热,你心里太闹腾了,你回去,先把心气沉下去,心里不闹了,再到我这里来。结果他第二天又陪同学去玩,忘了到我这里来的事。后来他再来,我也就不太搭理他了。这个的确叫缘分,他的缘分不在我这里。
一般人来访,我也可以在他的眉宇之间观察出深浅来。如果一个人坐不住,一会儿站,一会儿坐,手里总要找个东西玩,和他谈话似听非听,左顾右盼的,这样的人肯定心神不宁、心浮气躁。我当年在海灯法师那里求学,有时听他聊天,他聊的一些东西我听不懂,没有兴趣,心里就有点烦躁,东张西望的,他马上就会痛加呵斥:“法师在上面说法,你不好好听,下辈子要变长耳驴。”当然他老人家还不像佛源老和尚,佛源老和尚是要用棒子打人的。我那时候才二十岁,看见海灯法师发脾气,真的是吓得腿软。
怎样识人在“眉睫之间”?这得有这样的本事。前年在龙洞,给几位朋友聊相法,聊到了这个话题。识人于眉睫之间,立山兄如今有没有这个本事?与人打交道,就得有这么一个“武功”。有了这个“武功”,就能自我护法,这也是护法嘛。在生活中,遇到吉祥的人可以多打交道;不吉祥的人,你就要把距离放远一点;给你带来麻烦的人,要赶快与之划清界限,别让麻烦把你缠住了。要交仁义礼智信的朋友,与有情有义的人打交道;那些无情无义的人,你和他有什么交道可打?我们又不是菩萨,没有达到“无缘慈,同体悲”的境界。我们是有缘慈,对有因缘的人慈悲,对家人、对朋友慈悲。至于确实困难的人、弱势群体,有缘上门了的,我们又有余力,当然应该帮助。所以,慈悲也是要讲缘分的。
有的人被“慈悲”二字拴住了,正事不干,天天去慈悲。有的在外面慈悲,而对家里的人厉害得不得了,就像某同学的母亲,天天念佛、念经,却和自己老头子搞不好,天天吵架。有些学佛的人在外面谦卑、恭顺,但对家里的人就像仇人一样,这就很麻烦。
怎样使自己的眉睫间有祥和安宁之气?这个非常重要。这种祥和之气,一是要学,二是要养,就是要淡化自己的情绪,使之归于安宁而有静气。有静气的人,给人感觉自然不一样。伟菩萨学佛那么多年,而且是禅宗的“通人”,但就是这个“气”还没到位,静气不够。静气够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对你尊重。静气不是知识,不是说我“悟”了就可以怎样了。没有静气、没有定力,你能说自己悟了?连初步的气质都没有变,还带着一身习气,能说你的心性转动了吗?所以说,修行修行,必然要落实在自己的心性上,要对自己的心性结构有大的触动、大的改变才行。当你把不良习气变成了优秀的性情,那么你走到哪里,都会不得了。到那时,你的知识、见地释放出来,就如虎添翼,能让那些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人无法入局。
所以对眉睫之间我们要有感受,要能感受到这种“气”及其中的信息。以前本光法师教我时说,相都不用看,“审气”就行了。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把眼睛闭上,就能感觉他身上的气息:是柔和还是刚强,是安静还是躁动,是光明还是阴暗,是祥和还是凶戾。不要用眼睛,也不要用耳朵,就闭着眼睛,用心去感觉,慢慢地就能感觉到。学了这一招以后,我就去练,一两个月后就慢慢有感觉了。这几十年以来,我“审气”的感觉还算灵敏,也比较准确,失误的时候不多。另外,我们也要留意自己的“眉睫之间”,说到底就是自己的修为,修为不够,别人一眼就能把你看破。
“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你到我这里来,表面上规规矩矩的,满脸忧戚,像没了爹娘似的,但你心里却是在“上下而求索”呀。你这样来求道,无异于“揭竿而求诸海也”,就是拿根竹竿来试探大海的深浅。我这里来往的好些人,就常有拿根竹竿来试深浅的,在网上、特别是禅宗网上,这样的人就更多。自己本来没有几两的分量,却往往要在大善知识面前去探底,去探别人的风向,这些也是自不量力。
所以,老子说:“女亡人哉,惘惘乎!”你这个流浪汉呀,迷惘可怜啊!“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你想优化自己的心性结构,提升自己的智慧,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但你无门而入,太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