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庚桑楚》第二讲(3)内揵与外揵的基本功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内揵与外揵的基本功

“南荣趎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老子曰:‘汝自洒濯,熟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夫外韄hù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móu而捉,将外揵。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

听了老子的开示,南荣趎“请入就舍”,申请在老子那里挂单,老子同意让他住下来。

“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好,就是自己追求的东西;恶,就是自己厌恶的东西。南荣趎是儒家出身,谈仁谈义谈智,他也知道谈这些不好玩,玩得不好还会亏了精气神,他见老子就说过“此三者,趎之所患也”嘛。他想把这些“恶”的东西除掉,所以就到庚桑楚、老子这里来求道,这也说明他是“好道”的。

他住在老子院子里,就像在禅堂里参禅一样,每天用功、修观。想起《道德经》的哪一句,就拿来修观法;想起庚桑楚的哪句开示,也拿来修;不好的念头一来,打妄想了,马上就排除掉。他就这样一个人待了十天,闭了十天关。

我们的思维,也经常处于“召其所好,去其所恶”的状态。喜欢的事,就让它在心里面流连品味、享受享受;讨厌的事,冤家债主的念头一来,就马上让它走,不敢纠缠,纠缠了就不舒服。但有些人喜欢玩“缠绵悱恻”、“心酸酸”的感觉,他不知道其中的利害,老玩这个,会玩成抑郁症,甚至把身体玩垮。所以,我不喜欢去修“白骨观”、“不净观”、“烦恼观”这类观法。现在的人已经很脆弱、很可怜了,如果还在这些精神垃圾中反复熏习,没病都会有病了。天天修“不净观”、“烦恼观”,让你越来越烦恼。天天修“白骨观”,睡都睡不好,做梦都是一大堆白骨在你身边,梦中都被吓醒,甚至吓成神经病,完全没有必要嘛!

要修观,就修光明的。修净土,你就观阿弥陀佛相好庄严,还有华严宗的法界观、天台宗的三谛圆融观、中观的“中道观”,还有八识次第观。修这些,可以让你的理性思维提高,通体光明,多美好啊!实际上,只有那些富贵且贪欲重、性欲重的人才需要修“白骨观”、“不净观”。为什么印度要修那些观?从历史上来说,这是对治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方便法门,老佛爷把他们收编改造过来,也是权宜之用,并不是非要修的。般若法门、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好不去修,偏偏要去修白骨观、不净观,真的没有必要。

所以,我们看“召其所好,去其所恶”,修止观不外乎就这个途径,止就是“去其所恶”,观就是“召其所好”嘛。南荣趎还是有基本功的,一修就是十天,但效果怎样呢?“十日自愁,复见老子”,十天以后,念头还是来来去去的,修止观也搞不定,心里很烦恼。于是又打报告,请求老子再开示开示。

老子就开示说:“汝自洒濯,熟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你自己在那里“洒濯”,搞心灵卫生,为什么还这么郁闷呢?“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什么叫“津津乎”?就是裹得很深的污垢,像墨西哥原油泄漏后,那些水鸟、海龟都粘了一身油泥,很难去掉。“郁郁乎”,心里有障碍呀;“津津乎”,障碍把他缠得又紧又厚。“犹有恶也”,南荣趎对自己的这种精神障碍,是很排斥的,想把这种障碍摆脱掉,但没有成功。

老子又说:“夫外韄hù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韄”就是纠缠和系缚,被麻烦纠缠所系缚。我们的耳目是通向外界的,而心意则是潜行于内的。“外韄”就是被外面的麻烦系缚,我们的耳目常被外界的色声所系缚。“不可繁而捉”,“繁”,就是说这个“外韄”——引起烦恼的外部因素太多,今天有是非,明天也有是非,东南西北都有是非,无穷无尽的是非。“捉”,就是把握,真正的英雄豪杰,能够把握是非,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而你呢,还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耐,所以一面对外面复杂的环境,你就晕了头,处理不了。怎么办呢?“将内揵”。这个“揵”,是开闭门户的机关。“将内揵”,就是把“进城”的门关起来“外不放入”。有的人害怕外面的是非,躲在家里不出门;有的是强迫自己,不去想外面的是非,这也是“内揵”。

“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内韄”就是心神被烦恼所系缚,我们的七情六欲,我们的烦恼多得要命,“不可缪而捉”,我们既不能排除它,更不能把控它,怎么办?“将外揵”,就是把“出城”的门关起来,不让它现形,这是“内不放出”。注意这里,一个是“内不放出”,一个是“外不放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基本功夫。我们平常用功时,认认真真炼过这些功夫没有?没有吧,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一定要把“内不放出,外不放入”,纳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并使之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养成这种习惯,并不是说遇到事都不料理,不是那么回事。有了这种功夫,外面的事料理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为什么呢?因为内变搅动不了你,外变也搅动不了你,你能够把控自己心里的内外干扰,还有什么事不能料理好呢?完全可以料理大事呀。

古人将“揵”解释为闭塞,因“内韄”而闭塞于外,因“外韄”而闭塞于内。这样的解说虽然也通,但结合上面南荣趎的“自洒濯”,我认为我这样的理解更能符合老子之意。

在这上面,我以前是花了很多工夫的。年轻的时候,我也有浮躁的一面,有清高的一面,也有对人不服气的一面。有的时候习气一现形,在不经意间,这个毛病就犯了,回到家里自己又脸红、懊悔,好丢人啊!有时表现得清高,又得罪于人,显得无心计,太稚嫩,自己也脸红。就这样反反复复十多年,才逐渐把这些毛病收拾下去。这些毛病还有没有呢?念头照样有,但它不现形了,不在我的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至少是把这些“贼”关在监狱里了,不会轻易放出来。时间长了,再长一点,这些“贼”也成了菩萨,不会惹是生非了。

要达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这样的功夫,必须要经过严密的止观的“思维修”才行。佛教讲“止观定慧”,讲“思维修”,就是在这些层面上来讲的。我们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有贪嗔痴种种烦恼,就应该用“止观定慧”的方法去料理,如果没有严密的内修功夫,就谈不上成就。对佛法的修炼,你在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今天灌顶,明天修法,天天诵经念咒,说穿了,这些都是表象;根本的,就是对自己念头的把控,也就是常说的“心地法门”、“念头功夫”。面对自己的烦恼,你怎么去对待?念咒诵经,不是面对烦恼;打坐修观,也只是回避烦恼,这些都是绕“烦恼”而行。如果直截了当地面对烦恼,对治烦恼,若干年后,你把它调顺了,就像“十牛图”所说的,将野牛变成了“露地白牛”,那多好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练好“内揵”、“外揵”这个基本功,用五年、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来练,才有可能花开见佛。

“外内韄hù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如果没有“内揵”、“外揵”这个基本功,耳目被束缚于外境,心意被束缚于内忧,怎么能把持住“道德”而逍遥自在起来呢?这里所说的“道”,是大道;“德”,是生命之德。所以“外内韄者”,身心就失去了自由,大道怎么可能在你那里安家落户呢?而那些“放道而行者”,就是那些放弃大道,排斥大道而行于异端的人,他们又怎么有可能得到大道的眷顾呢?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