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庚桑楚》第二讲(4)修道的九个基本条件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还有个不病的吗

“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未病也。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听了老子的这番开示,南荣趎仍未明白,于是说,我们乡里有人生病,邻居去探问他,问他得了什么病?“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人能把自己的病情、症状说清楚,也知道自己是拉肚子、呕吐、发烧、怕冷、头痛等等。“病者犹未病也”,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明这个病还不严重,因为病人还是清醒的;另外,“能言”的和“所病”的人是两回事,生病的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没有生病的、能够陈述病情的“他”存在,这就是“病者犹未病也”。

禅宗也有相似的公案。德山老和尚86岁,得了病,准备涅槃了,于是向众人“示疾”。就像佛源老和尚,这些年也是这里痛,那里不舒服的。德山的徒弟就问他,老和尚你现在生病了,还有没有不病的呢?老和尚说,有啊。徒弟问,那个不病的在哪里呢?老和尚就说,哎哟,痛死我了。

洞山老和尚圆寂之前,也有人问,老和尚如今怎么样?您生病了,还有没有不病的呢?洞山说:“老僧看它有份。”病是病了,但我把这个病当作一个东西来观看、来欣赏。你看这两个禅宗公案,一个德山,一个洞山,他们都是著名祖师,公案都很经典。所以,“病者犹未病也”,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就好理会。南荣趎能够体会到这些,说明他自己也是有境界、有修为的。

但是,南先生毕竟还没有翻过来,刚到这里马上又滑下去了,老是两头跑,两头忙。他继续说,“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我不论是在老师庚桑楚那里,还是在师公您这里“闻大道”,都是“譬犹饮药以加病也”,病不但没有治好,反而还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有些学道之人的确是这样,学了佛法,反而烦恼更多,贪嗔痴更旺。他们看别人是“火眼金睛”,这个人贪,那个人嗔,这个人犯戒,那个人不精进,自己的贪嗔痴天天犯却没有感觉。自己是学佛的,就看不起没有学佛的,尾巴翘上了天,好像明天就到极乐世界去似的;我“悟道”了,你们连禅宗都不知道,公案也不懂,真蠢呀。这些,实际上就是“饮药以加病也”。

所以,禅宗祖师是不让你头上安头,锁上加锁的。本来就上了脚镣,还要给你戴手铐,行吗?佛法是“解粘去缚”之法,不是再拿一根绳子把你捆上。所以真正高明的人,他不会在知见上、知识上给你增加,而是给你做减法,减、减、减,这样才能使你进步。如果是在知识上做加法,对修行反而不利。中观是这样,禅宗更是这样,必须减减减。看来南荣趎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是上根利器,一问大道,反而加重了“病”,算了,还是别搞这个了。

“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我只想在师公这里听一听“卫生之经”而已。“卫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清洁卫生的那个卫生,尽管这个词来自庄子,却被庸俗化而失去了原有的深厚意义。“卫生”就是保卫、护卫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使我们能够延年益寿,起码是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经”,就是常道,就是日常生活之中的基本原则。我们现在天天说讲卫生,仅仅限于清洁方面的理解。

 

修道的九个基本条件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shì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xiāo然乎?能侗tóng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háo而嗌yì不嗄shà,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yì,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shùn,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这一段,讲了很多修行的基本功,平常我们没有留意到。并不是说只有佛家才讲修行,其实在《庄子》里说得也很细,值得我们认真去品味。这段话,也与佛家修行的基本原则相通,我们可以借助佛教的说法来阐释、理解。

老子很大方,马上传法,而且这个法传得很真,一点不假。他首先就提出了“卫生之经”。学习中医、养生的朋友应留意了,这一段很有研究的必要,因为老子直接讲的是“卫生之经”。我也曾有过这个想法,如果以后有时间,把《庄子》里有关中医、养生的理论选出来,结合《黄帝内经》来看,我想应该有助于对《黄帝内经》的理解。

“卫生之经”的第一条,就是“能抱一乎?”我们能不能“抱一”?这两个字把很多人都难倒了,很多人“眼观鼻,鼻观心”地想“抱”住这个“一”,对不对呢?也对,但这只是在认识上说的。到底什么才是最根本的“一”?就是《道德经》里说的“众妙之门”,也就是我们的这个心,我们的“当下一念”。我们能不能把“当下一念”牢牢抱住,就像刚当娘的,把新生婴儿牢牢地抱住的感觉那样。没有功夫的人是谈不上的,他的念头被妄想烦恼所转,被“内韄”了;被外境所转,随色声香味触法去转,被“外韄”了,哪里能够“抱一”?

怎样才能“抱一”?“一”者,一心一意,精神专注也。锁定目标,坚定不移走下去,不为外境的诱惑所动,也不为内心的妄念所动。实际上,每一个人天然就在“抱一”的状态之中,只是自己不知道。不论肚子里面如何翻江倒海,实际上真如都是不动的,都是“抱一”的,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这个,对妄想烦恼就不会害怕,也不会跟着它跑了。南宋有位僧人参破庵祖先禅师说:“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禅师说:“用捉干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他的徒弟无准听到这里就开悟了。公案里的“猢狲子”,指的就是那翻江倒海的妄念嘛。这就是禅宗功用的妙处,当下点出风光。

如果我们随时都能集中精神,能够“抱一”,还会毫无主见吗?还会随意动心吗?还会被外边变幻莫测的环境弄得揪心吗?肯定不会。所以,我们一定要练好“抱一”这个功夫。

第二条,就是“能勿失乎?”就是要把这个“一”守好,千万别丢掉了,当然它本身是丢不掉的。我们都有真如佛性,你下了地狱,真如不会减少;到了极乐世界,真如也不会增加。一般人不知道这一层的奥妙,老是认为有得有失,我们能不能够坚信这个“一”不失,“道”不失?有信心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去理会利害得失、富贵贫贱的干扰,敢于把这个坚持住吗?

“能无卜筮shì而知吉凶乎?”能不能不用打卦、算命,就知道自己乃至周边环境的吉凶祸福?当然,说“吉凶祸福”都落二落三了。知道了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呢?你既已能“抱一”,还管吉凶祸福干吗?“吉凶祸福”不也在“一”里面吗?所以,我们要善于理解其中的机趣。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