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能止乎?”我在讲《大学》《中庸》《易经》《老子》等经典时,经常谈到“知止”。《大学》里说“止于至善”,《易经》“艮卦”里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齐物论》里讲“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都是讲“知止”。我们能不能“知止”?不知止的人,成天东想西想,如流浪儿一样,永远没有归家,永远在外漂泊,多可怜。我们应“止”于什么呢?应“止”于自己的本分,“止”于自己的因缘。当然,在信念上更要依止于道,依止于自己的真如。
“能已乎?”“已”,就是放下,不要计较过去,也不要妄想未来,把一切看淡、看破。我撰的那副对联:“不了了之通大道,无方方可说幽玄。”也是说要“能止”“能已”,要敢于放下。当然,放下的前提是要看得破,看不破就放不下。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无常”,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当官的到了年龄想不退下来,行吗?得了病想不进医院,行吗?死了想不进火葬场,行吗?都不行。说放下其实都是多余的,“能止”、“能已”都是在考验我们的修为。
“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我们平常总是抱怨这儿、抱怨那儿,而从不“求诸己”,找找自己的原因。古语说“有诸内必形诸外”,外部环境是你的业力、修为的外在表现,而且是丝毫不差的,所以没有谁对不起你。即使现在有人对不起你,也是因果上的反应。以前自己心粗气躁得罪了人,现在得到的果,肯定就不会好。好多人不求诸己,老是抱怨环境、抱怨领导,这样不好。俗话说,“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才怪别人”,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要善于“求诸己”呀。
这是立身处世的原则,儒家学说里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也在这句话里面。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一定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小人才是成天唠叨、埋怨的。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大丈夫,是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他们不会侥幸求胜,升官发财也靠自己的本事,不会今天这里烧香,明天那里拜佛,靠攀附外缘来谋求名利。
“舍诸人而求诸己”,这在生活中是完全用得上的。如果你自己勤练内功,内功增强了,你还害怕外面没有相应的环境吗?是鱼,在水中自然就融洽自如;是蚯蚓,泥土就是它的最佳生活环境;松鼠在树林里,就如鱼在水里一样活动自如。老鼠有老鼠的生存环境,蛇有蛇的生存环境,它们的生理结构和它们的环境丝丝入扣。
立山兄能发财,跟他的人品、智慧、人事关系是分不开的,他发财也不是谁送来的,是他自己几十年辛苦挣来的。包括木木小姐,也是奋发图强,辛辛苦苦工作,本本分分干事,并没有靠傍大款来发财,这也是“求诸己”。所以,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部的偶然因缘上,那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大妄想,要把它们统统“揵”掉,严格如实地从“求诸己”上用功。
“能翛然乎?能侗然乎?”什么叫“翛然”?就是自在,自由自在。一个人的自在,是从内心表现出来的潇洒。内心自在的人,外面一定自在;内心不自在的人,走到哪里去都不自在。不自在的人,有了一百万元他不会自在,有了一千万元,哪怕一个亿,还是不自在。当了科长不自在,当了处长也不自在,因为还没有当局长,老是在不满足、不满意之中。真正把这些放下了,看破了,一分钱没有也是自在的。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道气,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在之气,有没有安宁之气。如果一个人既不安宁又不自在,成天被情绪烦恼束缚,他肯定不是真正修道的人,更谈不上有道气了。不论他的学问有多大,只要没有道气,完全可以不料理他。所以“能翛然乎?”你能吗?
“能侗然乎?”什么叫“侗然?”就是不穿衣服,光胴胴赤条条,没有任何掩饰。就是说精神是健康的、透明的,没有那么多的包装,没有那么多伎俩,可以直面示人,素面朝天。这是纯自然、纯天然的精神状态,不是虚伪的。
“能儿子乎?”《道德经》里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下面阐述的一系列,都与“儿子”(婴儿)有关。
婴儿的“特异功能”
老子继续说道:“儿子终日嗥háo而嗌yì不嗄shà,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yì,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shùn,偏不在外也。”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哭,你不能不让他哭,哭是婴儿的有氧运动,在娘胎里没有哭,一生出来,如果十分钟不哭,就死定了。所以婴儿生出来以后,如果没有哭,医生就要拍打他的背心和屁股,让他哭出声来,这样他的呼吸系统才能开始正常工作。
为什么小孩“终日嗥而嗌不嗄”,天天哭而声音不哑呢?不累呢?因为对他们来说,“哭”就像自然呼吸一样平常,是对肺部的锻炼,没听说小孩子哭哑或哭出心脏病的。为什么呢?因为是“和之至也”。我们慢步在林荫大道,自然地呼吸,是不会觉得累的;与好友轻松地聊天,平静地交流,喉咙不会沙哑,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跳动,从来没有休息过,也不觉得累。如果感觉心累,肯定是心脏有问题了。我现在就是这样,如果连续几天写东西、讲课,心里就很累,拉警报,需要休息了,就不能再发狠去干了。
我第一次感到心累,是写《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三个月写了六十多万字,开始还慢一点,到了后来,每天都是一万多字。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心里就累得不行,因为要赶进度,不能休息,只好弄一点西洋参泡水喝,喝了会好一点。虽然书按时完成了任务,但也累得不行了。我做事从来就喜欢一气呵成,写文章不打草稿,也不去思考,把提纲弄出来后,照着提纲去写,写好了也不修改就交给出版社,最后三校的时候再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就修改一下。写文章时,我就怕打断思路,连贯不上就写不好了。思路通达时,哗啦啦一下顺着就写出来了。
当时我写第一部书是《心灵锁钥》,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是谈唯识学的,进度有点慢,很多名相我当时还不太熟,要翻相应的典籍,以便慢慢熟悉、慢慢品味。那时我还在商场站柜台,有顾客的时候就接待顾客,没有顾客时就翻书、思考,并把会意的记下来,那是很花工夫的。后来写禅宗系列,《棒喝截流》本来是宝光寺一位法师写的,快要出版时,他放弃了,只写出了几百个字。出版社让我来写,说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我说没问题,每天一万字,十五万字,半个月就好了。真正心累是写《明月藏鹭》,那是南怀瑾先生的师妹,袁淑平老师推荐我写的。当时我正在搬家,没时间就推了。后来我搬家事毕,出版社又找到我,让我写。一开始说给半年时间,结果要我三个月就交稿,这下就累坏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能止乎?”我在讲《大学》《中庸》《易经》《老子》等经典时,经常谈到“知止”。《大学》里说“止于至善”,《易经》“艮卦”里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齐物论》里讲“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都是讲“知止”。我们能不能“知止”?不知止的人,成天东想西想,如流浪儿一样,永远没有归家,永远在外漂泊,多可怜。我们应“止”于什么呢?应“止”于自己的本分,“止”于自己的因缘。当然,在信念上更要依止于道,依止于自己的真如。
“能已乎?”“已”,就是放下,不要计较过去,也不要妄想未来,把一切看淡、看破。我撰的那副对联:“不了了之通大道,无方方可说幽玄。”也是说要“能止”“能已”,要敢于放下。当然,放下的前提是要看得破,看不破就放不下。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无常”,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当官的到了年龄想不退下来,行吗?得了病想不进医院,行吗?死了想不进火葬场,行吗?都不行。说放下其实都是多余的,“能止”、“能已”都是在考验我们的修为。
“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我们平常总是抱怨这儿、抱怨那儿,而从不“求诸己”,找找自己的原因。古语说“有诸内必形诸外”,外部环境是你的业力、修为的外在表现,而且是丝毫不差的,所以没有谁对不起你。即使现在有人对不起你,也是因果上的反应。以前自己心粗气躁得罪了人,现在得到的果,肯定就不会好。好多人不求诸己,老是抱怨环境、抱怨领导,这样不好。俗话说,“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才怪别人”,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要善于“求诸己”呀。
这是立身处世的原则,儒家学说里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也在这句话里面。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一定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小人才是成天唠叨、埋怨的。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大丈夫,是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他们不会侥幸求胜,升官发财也靠自己的本事,不会今天这里烧香,明天那里拜佛,靠攀附外缘来谋求名利。
“舍诸人而求诸己”,这在生活中是完全用得上的。如果你自己勤练内功,内功增强了,你还害怕外面没有相应的环境吗?是鱼,在水中自然就融洽自如;是蚯蚓,泥土就是它的最佳生活环境;松鼠在树林里,就如鱼在水里一样活动自如。老鼠有老鼠的生存环境,蛇有蛇的生存环境,它们的生理结构和它们的环境丝丝入扣。
立山兄能发财,跟他的人品、智慧、人事关系是分不开的,他发财也不是谁送来的,是他自己几十年辛苦挣来的。包括木木小姐,也是奋发图强,辛辛苦苦工作,本本分分干事,并没有靠傍大款来发财,这也是“求诸己”。所以,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部的偶然因缘上,那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大妄想,要把它们统统“揵”掉,严格如实地从“求诸己”上用功。
“能翛然乎?能侗然乎?”什么叫“翛然”?就是自在,自由自在。一个人的自在,是从内心表现出来的潇洒。内心自在的人,外面一定自在;内心不自在的人,走到哪里去都不自在。不自在的人,有了一百万元他不会自在,有了一千万元,哪怕一个亿,还是不自在。当了科长不自在,当了处长也不自在,因为还没有当局长,老是在不满足、不满意之中。真正把这些放下了,看破了,一分钱没有也是自在的。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道气,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在之气,有没有安宁之气。如果一个人既不安宁又不自在,成天被情绪烦恼束缚,他肯定不是真正修道的人,更谈不上有道气了。不论他的学问有多大,只要没有道气,完全可以不料理他。所以“能翛然乎?”你能吗?
“能侗然乎?”什么叫“侗然?”就是不穿衣服,光胴胴赤条条,没有任何掩饰。就是说精神是健康的、透明的,没有那么多的包装,没有那么多伎俩,可以直面示人,素面朝天。这是纯自然、纯天然的精神状态,不是虚伪的。
“能儿子乎?”《道德经》里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下面阐述的一系列,都与“儿子”(婴儿)有关。
婴儿的“特异功能”
老子继续说道:“儿子终日嗥háo而嗌yì不嗄shà,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yì,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shùn,偏不在外也。”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哭,你不能不让他哭,哭是婴儿的有氧运动,在娘胎里没有哭,一生出来,如果十分钟不哭,就死定了。所以婴儿生出来以后,如果没有哭,医生就要拍打他的背心和屁股,让他哭出声来,这样他的呼吸系统才能开始正常工作。
为什么小孩“终日嗥而嗌不嗄”,天天哭而声音不哑呢?不累呢?因为对他们来说,“哭”就像自然呼吸一样平常,是对肺部的锻炼,没听说小孩子哭哑或哭出心脏病的。为什么呢?因为是“和之至也”。我们慢步在林荫大道,自然地呼吸,是不会觉得累的;与好友轻松地聊天,平静地交流,喉咙不会沙哑,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跳动,从来没有休息过,也不觉得累。如果感觉心累,肯定是心脏有问题了。我现在就是这样,如果连续几天写东西、讲课,心里就很累,拉警报,需要休息了,就不能再发狠去干了。
我第一次感到心累,是写《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三个月写了六十多万字,开始还慢一点,到了后来,每天都是一万多字。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心里就累得不行,因为要赶进度,不能休息,只好弄一点西洋参泡水喝,喝了会好一点。虽然书按时完成了任务,但也累得不行了。我做事从来就喜欢一气呵成,写文章不打草稿,也不去思考,把提纲弄出来后,照着提纲去写,写好了也不修改就交给出版社,最后三校的时候再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就修改一下。写文章时,我就怕打断思路,连贯不上就写不好了。思路通达时,哗啦啦一下顺着就写出来了。
当时我写第一部书是《心灵锁钥》,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是谈唯识学的,进度有点慢,很多名相我当时还不太熟,要翻相应的典籍,以便慢慢熟悉、慢慢品味。那时我还在商场站柜台,有顾客的时候就接待顾客,没有顾客时就翻书、思考,并把会意的记下来,那是很花工夫的。后来写禅宗系列,《棒喝截流》本来是宝光寺一位法师写的,快要出版时,他放弃了,只写出了几百个字。出版社让我来写,说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我说没问题,每天一万字,十五万字,半个月就好了。真正心累是写《明月藏鹭》,那是南怀瑾先生的师妹,袁淑平老师推荐我写的。当时我正在搬家,没时间就推了。后来我搬家事毕,出版社又找到我,让我写。一开始说给半年时间,结果要我三个月就交稿,这下就累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