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三讲 天光、灵台、宇宙、天门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脩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像无形者而定矣。
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天光是最纯正的智慧
前面老子讲了“卫生之经”,接着庄子就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脩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
庄子在这里又来了一个高潮。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这是道家所讲的修炼成果,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什么是“宇泰定”?“宇”者,心也,无量之心也。“泰定”就是大定,如佛教讲的佛菩萨所具有的“那伽大定”、“金刚喻定”。在社会上我们看一个人,如果忙忙慌慌、心浮气躁的,不行,没有功夫。昨天,某杂志的一位老总过来,非常聪明、非常能干,但是气还是有些浮躁,远没有“宇泰定”的这种气象。我经常说,要有静气,要有定力,静气和定力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嘴里说出来的。先要把自己的嘴管住,当然,能管住嘴也不简单,慢慢功夫就在其中了。如果真正从心里透出来一种安宁、一种吉祥,肯定会“发乎天光”。
“天光”,就是自然的智慧,与佛教讲的根本智、无师智相通。我们在谈这类文献时,无论是佛教的,还是道家的,一说到“光”,基本上都是谈智慧。“天光”,是最纯正、最根本的智慧,去掉了聪明机巧,没有人为的修饰,也就是佛教讲的般若波罗蜜、菩提。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这么一种气象。一个人气宇轩昂,神志清爽,有静气,这个人就很不错;如果他语言不浮夸,还有凝定之气,就不能小看他了,就要留意,他肯定是有智慧、有能耐的人。
这种智慧既然是“天光”,就不是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玩阴谋诡计的那些东西。烦恼里面什么阴谋诡计都有,没有烦恼哪有什么阴谋诡计?没有烦恼,就没有人世间所谓聪明机巧的东西。这种智慧很直接,不需要去求证,不需要转弯抹角,是自然的。有些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如从事数学的、物理学的,包括天体力学、量子力学的这些科学家,不可能靠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他们靠的是“发乎天光”的智慧,纯粹地面对事物的本来面目、面对事物的客观存在,这样就可以“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了。
“人见其人”,我们都有眼睛,每天都在观察人,但经常是“不见其人”的。为什么呢?我见到的是老婆、孩子、老板、领导、下属,见到的是“冤亲债主”,这些都是被社会性“包装”、“包裹”了,贴上了“标签”的。我们能“见其人”吗?能见到真正的、纯粹的、自然性的“人”吗?见不到。
“物见其物”,我们平常真的看见“物”了吗?看到的都是人民币、豪宅、靓车,看到的是名牌衣服一套几万块。这些都是已经社会化、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自然之物了。山里面的树木,在山里本来不值钱,但现在城市要搞建设,要绿化,如今的楼盘豪宅都需要名贵树木来点缀,这一折腾,弄到城里就变成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名树”,物已经不是物,是商品了。
所以说,我们见到的人不是“人”,物不是“物”,看见的都是“人”的社会性和“物”的商品性。社会在发展,的确是这样的。但是道家的思想不提倡在社会性上发展,他要求我们去掉沉重的社会性,回归于本朴的自然性中。社会性的东西,一方面会给我们带来利益,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生态环境的问题,社会病的问题,社会中的种种危机都向我们昭示,社会性应该受到限制,不能让它漫无限制地发展。这可是两千多年前,农耕社会时的智慧啊!
人的自然性,乃至于自然界的自然性,应该加以维护。不加以维护,人就不是“人”了,很可能自己把自己灭掉。自然也不是自然,会被人的社会性灭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讲的既是道家的修为,也是道家的世界观及其自身特定的价值观念。
“人有脩者,乃今有恒”,作为修行人该修什么?我们常说“转烦恼成菩提”,就是要修这个,就是要放下我们的社会性。什么叫烦恼?烦恼就是社会性,你把社会性一放下,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名闻利养、酒色财气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社会性的。物质的东西现在全都变成商品了,商品这个“物”就不是自然之物了。前不久我到成都温江的“奇石博物馆”逛了逛,其实就是“奇石商店”。一块石头一个亿,开玩笑啊,在山里面躺着一分钱不值,拿回来一包装炒作,就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一个亿,真的是物非其“物”了。
如果我们到了“宇泰定”、“发天光”的境界,就能“乃今有恒”,就能保持精神上的安宁。这种价值观稳定下来后,身心的解脱就不远了。《易经》“恒卦”讲:“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所以“乃今有恒”就是有道,“有恒”者就是有道的人。高僧、高道们都有这样的功夫。
我们经常说“无常”,其实社会上的无常,比我们生命的无常更严峻。我们的生命从生到死很简单,也就是一百年,但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之中,看到社会上无常的现象太多了。那些当官的,就像《红楼梦》里说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今老板跳楼,干部双规,被送到监狱里面去的事例太多了,几乎天天都有,这就是“无常”,就是“无恒”。人被社会性污染后,在酒色财气的旋涡里面折腾,人将不人了,哪里还有“恒”?
“人之所舍,谓之天民”,“舍”即宿舍,人们息养之处。我们应寄“舍”于什么地方呢?应寄“舍”于大道。人都愿意在大道的庇护之下,自然地生长繁衍,没有社会性的束缚,更没有被社会性所污染,这样的人,“谓之天民”,就叫自然法人。
“天之所助,谓之天子”,“天子”,就是替天行道的人。自古以来皇上称为“天子”,就是替天牧民,替天老爷来领导众生。这个“天子”,从社会性上来说,就是皇帝;从自然性来说,就是一个纯粹的、没有社会污染的、自然而优秀的道人。有道的人,当然是“人之所舍”,大家都愿意去皈依他,都愿意得到他的加被、加持。如果老佛爷今天还在,那不得了,全世界都太平了,所有的人,好人坏人、东南西北的、黑皮肤白皮肤的,都要去皈依。
这样的人肯定是“天助之”,老天爷当然会助他,给他当护法,肯定是吉无不利了。凭什么这样说呢?《易经》里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易经》的这些话,就是“天助之”的最好解释。
成玄英在其“疏”中说:“出则君后,处则逸人,皆以临道体常,故致斯功者也。”其说虽简约,但点出了精神。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三讲 天光、灵台、宇宙、天门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脩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像无形者而定矣。
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天光是最纯正的智慧
前面老子讲了“卫生之经”,接着庄子就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脩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
庄子在这里又来了一个高潮。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这是道家所讲的修炼成果,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什么是“宇泰定”?“宇”者,心也,无量之心也。“泰定”就是大定,如佛教讲的佛菩萨所具有的“那伽大定”、“金刚喻定”。在社会上我们看一个人,如果忙忙慌慌、心浮气躁的,不行,没有功夫。昨天,某杂志的一位老总过来,非常聪明、非常能干,但是气还是有些浮躁,远没有“宇泰定”的这种气象。我经常说,要有静气,要有定力,静气和定力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嘴里说出来的。先要把自己的嘴管住,当然,能管住嘴也不简单,慢慢功夫就在其中了。如果真正从心里透出来一种安宁、一种吉祥,肯定会“发乎天光”。
“天光”,就是自然的智慧,与佛教讲的根本智、无师智相通。我们在谈这类文献时,无论是佛教的,还是道家的,一说到“光”,基本上都是谈智慧。“天光”,是最纯正、最根本的智慧,去掉了聪明机巧,没有人为的修饰,也就是佛教讲的般若波罗蜜、菩提。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这么一种气象。一个人气宇轩昂,神志清爽,有静气,这个人就很不错;如果他语言不浮夸,还有凝定之气,就不能小看他了,就要留意,他肯定是有智慧、有能耐的人。
这种智慧既然是“天光”,就不是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玩阴谋诡计的那些东西。烦恼里面什么阴谋诡计都有,没有烦恼哪有什么阴谋诡计?没有烦恼,就没有人世间所谓聪明机巧的东西。这种智慧很直接,不需要去求证,不需要转弯抹角,是自然的。有些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如从事数学的、物理学的,包括天体力学、量子力学的这些科学家,不可能靠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他们靠的是“发乎天光”的智慧,纯粹地面对事物的本来面目、面对事物的客观存在,这样就可以“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了。
“人见其人”,我们都有眼睛,每天都在观察人,但经常是“不见其人”的。为什么呢?我见到的是老婆、孩子、老板、领导、下属,见到的是“冤亲债主”,这些都是被社会性“包装”、“包裹”了,贴上了“标签”的。我们能“见其人”吗?能见到真正的、纯粹的、自然性的“人”吗?见不到。
“物见其物”,我们平常真的看见“物”了吗?看到的都是人民币、豪宅、靓车,看到的是名牌衣服一套几万块。这些都是已经社会化、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自然之物了。山里面的树木,在山里本来不值钱,但现在城市要搞建设,要绿化,如今的楼盘豪宅都需要名贵树木来点缀,这一折腾,弄到城里就变成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名树”,物已经不是物,是商品了。
所以说,我们见到的人不是“人”,物不是“物”,看见的都是“人”的社会性和“物”的商品性。社会在发展,的确是这样的。但是道家的思想不提倡在社会性上发展,他要求我们去掉沉重的社会性,回归于本朴的自然性中。社会性的东西,一方面会给我们带来利益,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生态环境的问题,社会病的问题,社会中的种种危机都向我们昭示,社会性应该受到限制,不能让它漫无限制地发展。这可是两千多年前,农耕社会时的智慧啊!
人的自然性,乃至于自然界的自然性,应该加以维护。不加以维护,人就不是“人”了,很可能自己把自己灭掉。自然也不是自然,会被人的社会性灭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讲的既是道家的修为,也是道家的世界观及其自身特定的价值观念。
“人有脩者,乃今有恒”,作为修行人该修什么?我们常说“转烦恼成菩提”,就是要修这个,就是要放下我们的社会性。什么叫烦恼?烦恼就是社会性,你把社会性一放下,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名闻利养、酒色财气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社会性的。物质的东西现在全都变成商品了,商品这个“物”就不是自然之物了。前不久我到成都温江的“奇石博物馆”逛了逛,其实就是“奇石商店”。一块石头一个亿,开玩笑啊,在山里面躺着一分钱不值,拿回来一包装炒作,就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一个亿,真的是物非其“物”了。
如果我们到了“宇泰定”、“发天光”的境界,就能“乃今有恒”,就能保持精神上的安宁。这种价值观稳定下来后,身心的解脱就不远了。《易经》“恒卦”讲:“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所以“乃今有恒”就是有道,“有恒”者就是有道的人。高僧、高道们都有这样的功夫。
我们经常说“无常”,其实社会上的无常,比我们生命的无常更严峻。我们的生命从生到死很简单,也就是一百年,但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之中,看到社会上无常的现象太多了。那些当官的,就像《红楼梦》里说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今老板跳楼,干部双规,被送到监狱里面去的事例太多了,几乎天天都有,这就是“无常”,就是“无恒”。人被社会性污染后,在酒色财气的旋涡里面折腾,人将不人了,哪里还有“恒”?
“人之所舍,谓之天民”,“舍”即宿舍,人们息养之处。我们应寄“舍”于什么地方呢?应寄“舍”于大道。人都愿意在大道的庇护之下,自然地生长繁衍,没有社会性的束缚,更没有被社会性所污染,这样的人,“谓之天民”,就叫自然法人。
“天之所助,谓之天子”,“天子”,就是替天行道的人。自古以来皇上称为“天子”,就是替天牧民,替天老爷来领导众生。这个“天子”,从社会性上来说,就是皇帝;从自然性来说,就是一个纯粹的、没有社会污染的、自然而优秀的道人。有道的人,当然是“人之所舍”,大家都愿意去皈依他,都愿意得到他的加被、加持。如果老佛爷今天还在,那不得了,全世界都太平了,所有的人,好人坏人、东南西北的、黑皮肤白皮肤的,都要去皈依。
这样的人肯定是“天助之”,老天爷当然会助他,给他当护法,肯定是吉无不利了。凭什么这样说呢?《易经》里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易经》的这些话,就是“天助之”的最好解释。
成玄英在其“疏”中说:“出则君后,处则逸人,皆以临道体常,故致斯功者也。”其说虽简约,但点出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