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不要超越自我能力的半径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对这段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常规来看,就是佛教所说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学能学”。我们想一想,我们有什么不能学的?语文、数学、物理、外语这些,小孩子到了学校能不能学?能。走路、登山、游泳、骑单车、开汽车、驾轮船、开飞机,能不能行?能;干这个事,干那个事,能不能?能。
当年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曾嘲笑一位教授。那位教授很骄傲地说,在我的指导下,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苏格拉底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牵了一头牛来见他,对他说,大教授,我把这头牛拜在你门下,希望你把它培养成最优秀的牛。那位教授就傻了。人类的文化,人能学,牛就不能学啊。
另一方面,我们“所学”,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所行”,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所辩”,也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不能超越自身能力的半径之外去学、去行、去辩。让一个人不坐船,也不用潜水器,像鲨鱼一样在水中去生活,能不能学得到?学不到。像鸟儿一样在天上飞,能不能?不能。去和狮子、大象辩论,去和森林辩论,和江河辩论,能吗?不能。所以,学、行、辩都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要明白我们之所以能学,是我们“能学”;之所以能行,是我们“能行”;之所以能辨,是我们“能辩”。超越了这个半径就不行。康德说过:人类在对外部事物进行思考前,首先要检验我们对外部事物进行思考的能力。当然,这一系列“不能”所指的,既是社会性上的道,也是自然之道。这个“道”,超越于能学、能行、能辩之上,是不能学、不能行、不能辩的。这样一来我们要关注的这个“道”是不是不可知的呢?
所以庄子紧接着又说:“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在庄子的《齐物论》《大宗师》《知北游》等多篇文章里,也有这样的语言。智慧也好,我们的认知能力也好,“知止乎其所不能知”,都有其相应的半径。如果你知道了这个,那就“至矣”,了不得!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智慧、能耐的半径,老想着去超越,那是愚蠢,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个妄想成佛,那个想要成仙,成佛成仙的有没有呢?有,但要拿证据出来,大家都只是听说过,有谁见到过呢?我们也希望世间有奇迹出现,可以超越人理性的半径。我们相信有这样的事存在,只不过我们是凡人,是可怜的众生,不是那些有神通的“神”,所以我们是见不到的。所以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类低俗的凡夫。
于是我们就应明白“知止乎其所不能知”的道理,这才是最大的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谨守这条根本原则的。我们看有的人牛得不得了,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结果闹了不少笑话,给社会造成不少悲剧。我反复强调,我们要“知止”,要“守位”。不知止,不守位,就会带来麻烦。前面举的这些例子,就是因为不知止。
“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天钧”就是自然之性,有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或者不愿意遵守这条,那么“天钧败之”,不仅老天爷、大道与他过不去,自己的自然生命也同样与他过不去,会找他的麻烦,他所面对的就只有失败。所以,我们一定要知位、守位,守住自己的自然性,守住自己智慧、能力的半径。军凯的理想就很多,今天又多了一个,三年后开茶馆。二十天前,你的理想还是到成都火龙山庄去学习自然疗法,过几天又想学古琴,还想学中医,这么多理想,希望“天助”你,能早一点“圆满”。
庄子的“重生主义”
“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这一段,紧接前面讲修为应有的感觉,首先要“备物以将形”。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六祖说“何其自性,本自俱足”,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本自俱足?是本自俱足。眼耳鼻舌身,心肝脾肺肾,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什么都有。你说世界上的化学元素,我们身上哪一样缺了?金银铜铁,一百多种元素都具备了。我们的生命才一百年,可是身上的铁原子可能存在几十亿年了,还有钙原子可能也是几十亿年了,比太阳的寿命还长。太阳以前的一颗超行星爆炸,把重金属释放到太空之中,在太阳周边凝聚下来,在地球上凝集下来,再经过四十亿年的演化,组成了我们生命的物质结构,你能说我们的生命不圆满吗?什么都“备于我”呀。
既然我们万物皆备,就要“以将形”,就要顺应我们这个形体,珍重我们这个生命。从这里也可以说,庄子是“重生主义”。他一再强调珍惜生命,要我们好好保养老天赐予的这个生命。在无穷的宇宙之中,我们的生命只能算是一刹那,但就这么“一刹那”,也是非常非常伟大的啊!茫茫宇宙之中,好容易有这么一个地球,在地球上我们没有变牛、变马、变蟑螂、变老鼠,而是成为了一个人。所以一定要珍重、爱护我们的形体、我们的生命,要“顺”从于它,别去折腾,别去给生命添麻烦。
“藏不虞以生心”,什么叫“不虞”?就是妄想。我们每天胡思乱想的东西太多了。“藏”,就是要把胡思乱想、莫名其妙的东西收拾起来。“藏不虞以生心”,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自然而然的辨识功能。看见晓伟兄,他阳光、爽朗,我自然而然就对他有了这种感觉。如果我看见的晓伟兄很能干,一年挣几百万,是某个公司的高管等等,那就看不见真正的晓伟了。所以,不要去想其他的,看见晓伟就是晓伟,并没有看见他是高管,没有看见他一年挣几百万,这样对他的判断才会正确。所以,我们的身心一定要把那些“不虞”的东西去掉,去不掉,藏起来也好,免得折腾我们。
成玄英先生在这里说得极好,“夫至人无情,物感斯应,包藏圣智,遇物生心,终不预谋所为虞度者也。”“藏不虞以生心”,可以“包藏圣智”,何不乐而为之、行之呢?
除了前面这两条,这里还有一条,“敬中以达彼”。“敬中”,就是对我的内心应恭恭敬敬,用《大学》的话来说就是“正心诚意”。佛教讲“戒定慧”,戒律就是“敬中”,没有“正心诚意”的基础就谈不上戒律。“中”,就是我们的内心。对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敬中”,礼敬它,规范它,不让它乱来。“以达彼”,“彼”就是外,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一个君子,就有君子的言行举止;是一个小人,自然有小人的言行举止;是君子,就有君子的因果;是小人,就有小人的因果。“敬中”还有凝定的意思,凝定才能“敬中”,因此我们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凝定起来。“敬中以达彼”,内心凝定了,对外部的环境自然就“达彼”了,就无碍了。《易经·坤卦》的“文言”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大家感觉一下,这与庄子所讲的是同是异?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不要超越自我能力的半径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对这段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常规来看,就是佛教所说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学能学”。我们想一想,我们有什么不能学的?语文、数学、物理、外语这些,小孩子到了学校能不能学?能。走路、登山、游泳、骑单车、开汽车、驾轮船、开飞机,能不能行?能;干这个事,干那个事,能不能?能。
当年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曾嘲笑一位教授。那位教授很骄傲地说,在我的指导下,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苏格拉底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牵了一头牛来见他,对他说,大教授,我把这头牛拜在你门下,希望你把它培养成最优秀的牛。那位教授就傻了。人类的文化,人能学,牛就不能学啊。
另一方面,我们“所学”,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所行”,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所辩”,也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不能超越自身能力的半径之外去学、去行、去辩。让一个人不坐船,也不用潜水器,像鲨鱼一样在水中去生活,能不能学得到?学不到。像鸟儿一样在天上飞,能不能?不能。去和狮子、大象辩论,去和森林辩论,和江河辩论,能吗?不能。所以,学、行、辩都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要明白我们之所以能学,是我们“能学”;之所以能行,是我们“能行”;之所以能辨,是我们“能辩”。超越了这个半径就不行。康德说过:人类在对外部事物进行思考前,首先要检验我们对外部事物进行思考的能力。当然,这一系列“不能”所指的,既是社会性上的道,也是自然之道。这个“道”,超越于能学、能行、能辩之上,是不能学、不能行、不能辩的。这样一来我们要关注的这个“道”是不是不可知的呢?
所以庄子紧接着又说:“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在庄子的《齐物论》《大宗师》《知北游》等多篇文章里,也有这样的语言。智慧也好,我们的认知能力也好,“知止乎其所不能知”,都有其相应的半径。如果你知道了这个,那就“至矣”,了不得!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智慧、能耐的半径,老想着去超越,那是愚蠢,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个妄想成佛,那个想要成仙,成佛成仙的有没有呢?有,但要拿证据出来,大家都只是听说过,有谁见到过呢?我们也希望世间有奇迹出现,可以超越人理性的半径。我们相信有这样的事存在,只不过我们是凡人,是可怜的众生,不是那些有神通的“神”,所以我们是见不到的。所以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类低俗的凡夫。
于是我们就应明白“知止乎其所不能知”的道理,这才是最大的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谨守这条根本原则的。我们看有的人牛得不得了,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结果闹了不少笑话,给社会造成不少悲剧。我反复强调,我们要“知止”,要“守位”。不知止,不守位,就会带来麻烦。前面举的这些例子,就是因为不知止。
“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天钧”就是自然之性,有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或者不愿意遵守这条,那么“天钧败之”,不仅老天爷、大道与他过不去,自己的自然生命也同样与他过不去,会找他的麻烦,他所面对的就只有失败。所以,我们一定要知位、守位,守住自己的自然性,守住自己智慧、能力的半径。军凯的理想就很多,今天又多了一个,三年后开茶馆。二十天前,你的理想还是到成都火龙山庄去学习自然疗法,过几天又想学古琴,还想学中医,这么多理想,希望“天助”你,能早一点“圆满”。
庄子的“重生主义”
“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这一段,紧接前面讲修为应有的感觉,首先要“备物以将形”。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六祖说“何其自性,本自俱足”,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本自俱足?是本自俱足。眼耳鼻舌身,心肝脾肺肾,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什么都有。你说世界上的化学元素,我们身上哪一样缺了?金银铜铁,一百多种元素都具备了。我们的生命才一百年,可是身上的铁原子可能存在几十亿年了,还有钙原子可能也是几十亿年了,比太阳的寿命还长。太阳以前的一颗超行星爆炸,把重金属释放到太空之中,在太阳周边凝聚下来,在地球上凝集下来,再经过四十亿年的演化,组成了我们生命的物质结构,你能说我们的生命不圆满吗?什么都“备于我”呀。
既然我们万物皆备,就要“以将形”,就要顺应我们这个形体,珍重我们这个生命。从这里也可以说,庄子是“重生主义”。他一再强调珍惜生命,要我们好好保养老天赐予的这个生命。在无穷的宇宙之中,我们的生命只能算是一刹那,但就这么“一刹那”,也是非常非常伟大的啊!茫茫宇宙之中,好容易有这么一个地球,在地球上我们没有变牛、变马、变蟑螂、变老鼠,而是成为了一个人。所以一定要珍重、爱护我们的形体、我们的生命,要“顺”从于它,别去折腾,别去给生命添麻烦。
“藏不虞以生心”,什么叫“不虞”?就是妄想。我们每天胡思乱想的东西太多了。“藏”,就是要把胡思乱想、莫名其妙的东西收拾起来。“藏不虞以生心”,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自然而然的辨识功能。看见晓伟兄,他阳光、爽朗,我自然而然就对他有了这种感觉。如果我看见的晓伟兄很能干,一年挣几百万,是某个公司的高管等等,那就看不见真正的晓伟了。所以,不要去想其他的,看见晓伟就是晓伟,并没有看见他是高管,没有看见他一年挣几百万,这样对他的判断才会正确。所以,我们的身心一定要把那些“不虞”的东西去掉,去不掉,藏起来也好,免得折腾我们。
成玄英先生在这里说得极好,“夫至人无情,物感斯应,包藏圣智,遇物生心,终不预谋所为虞度者也。”“藏不虞以生心”,可以“包藏圣智”,何不乐而为之、行之呢?
除了前面这两条,这里还有一条,“敬中以达彼”。“敬中”,就是对我的内心应恭恭敬敬,用《大学》的话来说就是“正心诚意”。佛教讲“戒定慧”,戒律就是“敬中”,没有“正心诚意”的基础就谈不上戒律。“中”,就是我们的内心。对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敬中”,礼敬它,规范它,不让它乱来。“以达彼”,“彼”就是外,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一个君子,就有君子的言行举止;是一个小人,自然有小人的言行举止;是君子,就有君子的因果;是小人,就有小人的因果。“敬中”还有凝定的意思,凝定才能“敬中”,因此我们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凝定起来。“敬中以达彼”,内心凝定了,对外部的环境自然就“达彼”了,就无碍了。《易经·坤卦》的“文言”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大家感觉一下,这与庄子所讲的是同是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