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贼之”,就是伤害的意思。尽管“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但这又“非阴阳”,说穿了,“心则使之也”,都是我们心的作用。所以,一念光明,全世界皆是祥和;一念险毒,哪里都是阿鼻地狱。一念之间,我们怎么转?转过来就得益。禅宗讲明心见性,也就是在一念当中转,转过来了,就明心见性;转不过来,就是凡夫俗子。所以,念头一定要念念光明,念念自在,那就其乐无穷,比当皇帝还舒服。当皇帝很辛苦的,孔子就说过,“为君难”呀。
现在的病,好多都是精神疾病,有两个人同时得了癌症,一位心理健康光明,他就可以多活若干年;另一位心里胆小阴暗,一听说是癌症,十天半月就吓死了。这就是说,心的健康是主宰一切的。怎样使我们的心更健康、更光明?这就需要我们用功了。
不贪利,鬼就不会缠身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像无形者而定矣。”
这一段,庄子在33篇里很多地方都涉及过,对人性的刻画非常细腻,对修为的描述也非常细腻。但很多搞文学的,仅知道从文学来看,就忽视了其中的内修秘意;道教的道士,多执着于修神仙、炼丹道、画符驱鬼,严格的内修没有按照庄子所讲的来搞。唐宋以来,很多有名的道士,道家学者,搞内修的,也花了工夫,但他们搞的一套修为理论体系,严格来说,对庄子之道还是未能尽其性,还没有真正地把庄子吃透。有位著名的道教学者批评庄子不懂神仙之道,依我看,他才不懂神仙之道。他本来是很牛的,被誉为近代道教第一人,但我一看他这个说法,就觉得他可怜,他注重于神仙道,而忽视了道家最核心的内修,放弃了对基本价值观念的体认和体悟。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什么叫“道通”?道通达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道,没有一个地带不是道通行的地带。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四方上下,找不到一个地方没有充斥着道,这才叫“通”。但是,我们能把大道一口吞进吗?不可能,我们看见的都仅是道的部分啊。
“其分也,其成也毁也”,这一句,庄子在《齐物论》里说过:“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我们看见的一棵树,一座山,太阳、月亮,这些都是“成”的东西,具体的东西。具体的东西恰恰是从大道中“分”出来的,是大道的一个细胞。“毁”什么?大道还有“毁”吗?佛教谈得很清楚,万物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你这边的因缘合成了,那边的因缘就少了。就如我们修房子要砖,这边把砖造出来,那边山上的泥土就少了。因缘本来是在大道里面,是同在的,由于我们的人心,不能够达到对大道总体的认识,只能在局部之中晃悠,只能看到大道的部分,于是便感觉此起彼伏,此盛彼衰,此有彼无的现象,感觉到了无常。
我现在看见阿军,但没有看见你的父母,还有你父母的父母,你祖宗的祖宗,更不可能看见,对不对?严格来说,没有他们哪有你?我们的一系列组成,都完整地在生命系统之中,在宇宙系统之中。我们现在看见的只有你,你就从家族的体系中蹦出来了。你之所以是你,还有一系列的经历,读小学、读大学,在不同公司上班,这都是在“你”之中,但我看不见那些,我只看见你现在的形象。我所看见的“你”,是在你所有关系中分割出来、分离出来的你而已。有过去的你,有未来的你,我们看见的只是在过去、未来无穷无尽因缘中现在的阿军的形象。所以,“其成也毁也”。我们看见了阿军,这是“成”,另一方面却把他父母以及前后左右的关系都隐去了,就是“毁”。这不是毁灭的毁,而是其他因缘不显现,而是在他现在的形象中“隐”了,我们只看到现在的阿军。
“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为什么这么说呢?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用《齐物论》里的话来说也很精彩:“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所以“其分也以备”,“备”,就是完备、俱足的意思。“分”,是因缘俱足的;不分,也是因缘俱足的;大的东西之所以大,是因缘俱足的;小的东西之所以小,也是因缘俱足的。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部分,是对太阳系的“分”,但地球有地球存在的完备理由。没有行星对太阳系的这个“分”,那太阳系也不成为太阳系了。同理,眼耳鼻舌、五脏六腑是对我们身体、生命的“分”,这个“分”也是必需的、合理的,不让它们“分”行吗?
“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为什么因缘俱足?为什么这么完备呢?“以其有备”,所以完备。既然是因缘俱足,那就是因缘俱足。为什么是?它本来就是;为什么合理?它本来就合理,没有什么道理可说。我们看见的因缘都是表面上的因缘,表面上的因缘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还有不尽的因缘,我们是看不见的,所以才有《逍遥游》中所讲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这就谈到了生命的一些现象,大家打坐,特别是搞道教的,都想“出阳神”。坐在那里,啊,我的阳神出来了,然后在天上,看见“我”在打坐,很好玩。这就叫“出而不反,见其鬼”。有的人说,我定了,“胎神”出来了,“中阴身”出来了,不要误读这些说法,人死了,中阴身自然就出来了,还需你现在急着去修吗?庄子把这个说得很到位,“出而不反”,就是我们的灵魂离开了躯壳,回不来了。回不来,就是“见(现)其鬼”嘛,就这么一回事。
我当年打坐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晃悠忽悠,感觉灵魂要出不出的状态,心里面还是有点胆怯,不敢出去,出去后回不来怎么办?出不来又怎么办?也没有胆子敢于跨出这一步。后来本光法师和贾老说,幸好你没有出去。为什么?以前搞这个是有老师护法的,必须要有懂行的老师在身边守住。我那个时候没有学过相关的方法,身边也没老师,玩这个根本不知道下面的路怎么走。以前传这个,必须要师徒待在一块儿,老师必须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已经修成了,有这个本事来护持你。如果老师没有这个本事来护持你,也没有办法教你,你能去玩这个吗?
“出而得,是谓得死”,如果你灵魂出窍,另外找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再回来了,那你就死定了。“灭而有实,鬼之一也”,如果灵魂找到了一个实在的东西,并依附于它,那灵魂就“灭”了,而“它”就成了如传说中的“鬼魂附身”“投胎转世”之类的。有的鬼魂,他未必就能投人胎,附在树上就成了树精,附在狗上就成了狗精,或者狐狸精之类的,他附在这些东西身上,抓住了一个实在的东西,“鬼之一也”,就变成了长舌鬼、小鬼、无头鬼,这样那样的鬼。
我这样讲,也是让大家容易听得明白,若依成玄英先生所讲,一般人也弄不清楚。他在其“疏”中说:“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还原者,动之死地,故见为鬼也。”“出其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获者,此可谓得死灭之本。”“迷灭本性,谓身实有,生死不殊,故与鬼为一也。”成玄英所解,的确也高明,当然他讲他的,我说我的,大家可以参照互看。
结合这一段,我们再说说《易经》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常说,白天做好白天的事,晚上做好晚上的事。晚上的事就是睡好觉,让精神回家休息。但如今大城市的精英们就是不知睡觉,一天24小时都想投入工作,投入社交活动,这就是“出而不反”。长久如此下去,就会“见其鬼”。如今许多优秀人物英年早逝,而且多为暴卒,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会这样呢?也是“出而得”嘛,在工作和社交中有所“得”,当然“是谓得死”。我这是用古代和当今的故事来讲,通不通,各人自看。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贼之”,就是伤害的意思。尽管“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但这又“非阴阳”,说穿了,“心则使之也”,都是我们心的作用。所以,一念光明,全世界皆是祥和;一念险毒,哪里都是阿鼻地狱。一念之间,我们怎么转?转过来就得益。禅宗讲明心见性,也就是在一念当中转,转过来了,就明心见性;转不过来,就是凡夫俗子。所以,念头一定要念念光明,念念自在,那就其乐无穷,比当皇帝还舒服。当皇帝很辛苦的,孔子就说过,“为君难”呀。
现在的病,好多都是精神疾病,有两个人同时得了癌症,一位心理健康光明,他就可以多活若干年;另一位心里胆小阴暗,一听说是癌症,十天半月就吓死了。这就是说,心的健康是主宰一切的。怎样使我们的心更健康、更光明?这就需要我们用功了。
不贪利,鬼就不会缠身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像无形者而定矣。”
这一段,庄子在33篇里很多地方都涉及过,对人性的刻画非常细腻,对修为的描述也非常细腻。但很多搞文学的,仅知道从文学来看,就忽视了其中的内修秘意;道教的道士,多执着于修神仙、炼丹道、画符驱鬼,严格的内修没有按照庄子所讲的来搞。唐宋以来,很多有名的道士,道家学者,搞内修的,也花了工夫,但他们搞的一套修为理论体系,严格来说,对庄子之道还是未能尽其性,还没有真正地把庄子吃透。有位著名的道教学者批评庄子不懂神仙之道,依我看,他才不懂神仙之道。他本来是很牛的,被誉为近代道教第一人,但我一看他这个说法,就觉得他可怜,他注重于神仙道,而忽视了道家最核心的内修,放弃了对基本价值观念的体认和体悟。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什么叫“道通”?道通达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道,没有一个地带不是道通行的地带。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四方上下,找不到一个地方没有充斥着道,这才叫“通”。但是,我们能把大道一口吞进吗?不可能,我们看见的都仅是道的部分啊。
“其分也,其成也毁也”,这一句,庄子在《齐物论》里说过:“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我们看见的一棵树,一座山,太阳、月亮,这些都是“成”的东西,具体的东西。具体的东西恰恰是从大道中“分”出来的,是大道的一个细胞。“毁”什么?大道还有“毁”吗?佛教谈得很清楚,万物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你这边的因缘合成了,那边的因缘就少了。就如我们修房子要砖,这边把砖造出来,那边山上的泥土就少了。因缘本来是在大道里面,是同在的,由于我们的人心,不能够达到对大道总体的认识,只能在局部之中晃悠,只能看到大道的部分,于是便感觉此起彼伏,此盛彼衰,此有彼无的现象,感觉到了无常。
我现在看见阿军,但没有看见你的父母,还有你父母的父母,你祖宗的祖宗,更不可能看见,对不对?严格来说,没有他们哪有你?我们的一系列组成,都完整地在生命系统之中,在宇宙系统之中。我们现在看见的只有你,你就从家族的体系中蹦出来了。你之所以是你,还有一系列的经历,读小学、读大学,在不同公司上班,这都是在“你”之中,但我看不见那些,我只看见你现在的形象。我所看见的“你”,是在你所有关系中分割出来、分离出来的你而已。有过去的你,有未来的你,我们看见的只是在过去、未来无穷无尽因缘中现在的阿军的形象。所以,“其成也毁也”。我们看见了阿军,这是“成”,另一方面却把他父母以及前后左右的关系都隐去了,就是“毁”。这不是毁灭的毁,而是其他因缘不显现,而是在他现在的形象中“隐”了,我们只看到现在的阿军。
“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为什么这么说呢?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用《齐物论》里的话来说也很精彩:“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所以“其分也以备”,“备”,就是完备、俱足的意思。“分”,是因缘俱足的;不分,也是因缘俱足的;大的东西之所以大,是因缘俱足的;小的东西之所以小,也是因缘俱足的。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部分,是对太阳系的“分”,但地球有地球存在的完备理由。没有行星对太阳系的这个“分”,那太阳系也不成为太阳系了。同理,眼耳鼻舌、五脏六腑是对我们身体、生命的“分”,这个“分”也是必需的、合理的,不让它们“分”行吗?
“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为什么因缘俱足?为什么这么完备呢?“以其有备”,所以完备。既然是因缘俱足,那就是因缘俱足。为什么是?它本来就是;为什么合理?它本来就合理,没有什么道理可说。我们看见的因缘都是表面上的因缘,表面上的因缘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还有不尽的因缘,我们是看不见的,所以才有《逍遥游》中所讲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这就谈到了生命的一些现象,大家打坐,特别是搞道教的,都想“出阳神”。坐在那里,啊,我的阳神出来了,然后在天上,看见“我”在打坐,很好玩。这就叫“出而不反,见其鬼”。有的人说,我定了,“胎神”出来了,“中阴身”出来了,不要误读这些说法,人死了,中阴身自然就出来了,还需你现在急着去修吗?庄子把这个说得很到位,“出而不反”,就是我们的灵魂离开了躯壳,回不来了。回不来,就是“见(现)其鬼”嘛,就这么一回事。
我当年打坐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晃悠忽悠,感觉灵魂要出不出的状态,心里面还是有点胆怯,不敢出去,出去后回不来怎么办?出不来又怎么办?也没有胆子敢于跨出这一步。后来本光法师和贾老说,幸好你没有出去。为什么?以前搞这个是有老师护法的,必须要有懂行的老师在身边守住。我那个时候没有学过相关的方法,身边也没老师,玩这个根本不知道下面的路怎么走。以前传这个,必须要师徒待在一块儿,老师必须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已经修成了,有这个本事来护持你。如果老师没有这个本事来护持你,也没有办法教你,你能去玩这个吗?
“出而得,是谓得死”,如果你灵魂出窍,另外找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再回来了,那你就死定了。“灭而有实,鬼之一也”,如果灵魂找到了一个实在的东西,并依附于它,那灵魂就“灭”了,而“它”就成了如传说中的“鬼魂附身”“投胎转世”之类的。有的鬼魂,他未必就能投人胎,附在树上就成了树精,附在狗上就成了狗精,或者狐狸精之类的,他附在这些东西身上,抓住了一个实在的东西,“鬼之一也”,就变成了长舌鬼、小鬼、无头鬼,这样那样的鬼。
我这样讲,也是让大家容易听得明白,若依成玄英先生所讲,一般人也弄不清楚。他在其“疏”中说:“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还原者,动之死地,故见为鬼也。”“出其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获者,此可谓得死灭之本。”“迷灭本性,谓身实有,生死不殊,故与鬼为一也。”成玄英所解,的确也高明,当然他讲他的,我说我的,大家可以参照互看。
结合这一段,我们再说说《易经》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常说,白天做好白天的事,晚上做好晚上的事。晚上的事就是睡好觉,让精神回家休息。但如今大城市的精英们就是不知睡觉,一天24小时都想投入工作,投入社交活动,这就是“出而不反”。长久如此下去,就会“见其鬼”。如今许多优秀人物英年早逝,而且多为暴卒,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会这样呢?也是“出而得”嘛,在工作和社交中有所“得”,当然“是谓得死”。我这是用古代和当今的故事来讲,通不通,各人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