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四讲 超越是非,自我解脱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
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介者拸画,外非誉也;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夫复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原始社会的大圆满境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kāo;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zhù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接下来,庄子又从认识论上给我们作了精妙的介绍。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这些句子在《齐物论》里面都有,包括后面的“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在《大宗师》里面也有,基本上是原话。我们可以再感觉一下,古代的人,原始社会的人,鸿蒙时代的人,他们的智慧“有所至矣”,达到了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是怎么一回事呢?
“恶乎至?”凭什么说这是最高的境界呢?“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最远古时期的人类,不知道什么叫做客观世界,什么叫做主观世界,也不知道“存在”是个什么东西,整个世界混沌一片,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打成一片,没有任何区分。哪里知道什么叫“存在”,什么叫“物质”,什么叫“精神”,统统都不知道;连“有”、“没有”这些疑问都不存在,他们根本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样的境界,就是“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大圆满”,不能再增加什么,再赞叹什么了。
“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在这之后,人类就开始“堕落”了。大家知道在《圣经》里面,亚当、夏娃没有被蛇引诱偷吃禁果之前,他们和伊甸园是融为一体,没有分别心的,不知道什么叫有,什么叫无,连男女都不知道,只是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吃了禁果以后,犯了戒,有了主观和客观,有了羞耻,有了智慧,于是就有了生死,人类就开始“堕落”了。当然,这是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进化论”的眼光来看,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样说就会被认为是保守的、落后的。
从宇宙的生命形态来看,人类是可以和地球同生共死,可以延续百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但人类文明这样发展下去,就吉凶未卜了。这些年来,天灾人祸越来越频繁,是否真的有个“世界末日”,上帝要来亲自管理世界?我们也不知道。总之,人类这样胡作非为下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总有一天,灭绝性的灾难也会降临到人类的头上。
知道存在,就有了分别心,在分别心中,也不难达到“以生为死,以死为生”这样的认识。庄子在《齐物论》里就说:“其分也,成矣;其成也,毁矣;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惟达者知通为一。”因缘和合就是这样,这个地方的事物存在、产生了,其他地方的就失去、减少了。狮子多了,牛羊就少了;牛羊少了,狮子也就减少;草原恢复了,牛羊也多了。生物链、因果链就是这样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人死了,到哪里去?是到阴曹地府、极乐世界去,还是重新投胎了,这个也说不清楚,总之是一个生命链,此起彼伏。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
“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再其次,连开始都是没有,没有时间的起点,没有空间的起点。在一无所有的这种状态下,“既而有生,生俄而死”,突然一下,万物就有了,人也有了,什么都有了,所以有人说庄子是偶然论者。生,是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的程序是怎么样的?
自然界里面,不知大家观察过没有,自己家的屋子里本来很干净,怎么突然就有虫子了?当然,现在严密的科学手段,可以检查出虫子是从哪里来的。有虫子肯定就有蛹,有蛹肯定就有幼虫,幼虫又肯定是成虫的卵孵化的。利用科技手段,人类现在可以把任何一个现象的因果关系都弄明白。古时候,观察手段很有限,古人怎么会知道蘑菇是孢子繁殖的,一块朽木头,只要有湿度和温度,呼呼地蘑菇一下就长起来了。树林里面,头天去还看不见什么,第二天一场大雨后,哇,那么多蘑菇从哪里来的?好像是无中生有。
所以,我们要看到生死的无常,有时来得很偶然,突然不知就来了。阿春,你的“小圣人”来的时候,可能事先也不知道吧,贤妹怀上他以后,才知道有了。真来的时候,也不是你能计划的。有的人想生,能生吗?到妇科医院、生殖医院,花那么多的钱,也未必能够生个崽。有的不想要,又经常怀上。特别是想要儿子的,未必有儿子,想要女儿的,未必有女儿。对这个生,人们的确不能做主;对死同样也不能做主。有的人不想死却死了,有的人想死又死不了,真的是“既而有生,生俄而死”啊。
“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这句在《大宗师》里面也有阐述,是很高的道人境界,把宇宙万物来去的整个过程都概括了。“无有”是我的脑袋,“生”是我的躯体,“死”是我的屁股,达到对生命的完整掌控和把握,当然,这是神仙、菩萨的境界了。
有了这样的境界,“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这个“守”,古人中有的认为应是作“宗”。不论作“守”还是作“宗”解,都差不多。有了前面的基础,进而还要达到并且守住、或宗奉于“有无死生之一”这种“生死不二”的境界,还要与“生死”成为朋友,彼此成为菩萨眷属,神仙道友,这是非常高明的境界。一般的人,包括很多学佛的人,都恐惧于生死。《心经》里就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嘛。恐怖有多种,其中就有对死亡的恐怖。我当年在监狱里的时候,也有恐怖,“反革命”呀,会不会拉出去枪毙了?想到这个,心里面还是有恐惧感。后来拿到法院的判决书,判刑十年,心里一下就欢喜了,死不了呀。所以,能够把生死视为一体,并如实地在价值观、在世界观上过得硬,这样的人就不简单了,肯定是大修行人。
“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无”“生”“死”是不一样,就如楚国的贵族里的昭氏、屈氏、景氏三大家族,他们三家都是楚国的“公族”,都执掌国政,非常显赫。鲁国也有三家权臣,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他们三家掌握了鲁国的国柄,都是鲁国的“公族”,是老一辈国君的后世而非嫡系子孙。虽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还是有差别的,“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穿戴不一样,官阶品秩也不一样。尽管都是“甲氏”,王子公孙,而且是“著封”,很显赫,其中的差别也是明显的,“非一也”。有、无、生、死也是如此,有同也有异。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有、无、生、死是一体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差异性,怎样在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达到“不二”呢?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四讲 超越是非,自我解脱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
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介者拸画,外非誉也;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夫复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原始社会的大圆满境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kāo;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zhù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接下来,庄子又从认识论上给我们作了精妙的介绍。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这些句子在《齐物论》里面都有,包括后面的“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在《大宗师》里面也有,基本上是原话。我们可以再感觉一下,古代的人,原始社会的人,鸿蒙时代的人,他们的智慧“有所至矣”,达到了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是怎么一回事呢?
“恶乎至?”凭什么说这是最高的境界呢?“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最远古时期的人类,不知道什么叫做客观世界,什么叫做主观世界,也不知道“存在”是个什么东西,整个世界混沌一片,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打成一片,没有任何区分。哪里知道什么叫“存在”,什么叫“物质”,什么叫“精神”,统统都不知道;连“有”、“没有”这些疑问都不存在,他们根本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样的境界,就是“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大圆满”,不能再增加什么,再赞叹什么了。
“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在这之后,人类就开始“堕落”了。大家知道在《圣经》里面,亚当、夏娃没有被蛇引诱偷吃禁果之前,他们和伊甸园是融为一体,没有分别心的,不知道什么叫有,什么叫无,连男女都不知道,只是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吃了禁果以后,犯了戒,有了主观和客观,有了羞耻,有了智慧,于是就有了生死,人类就开始“堕落”了。当然,这是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进化论”的眼光来看,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样说就会被认为是保守的、落后的。
从宇宙的生命形态来看,人类是可以和地球同生共死,可以延续百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但人类文明这样发展下去,就吉凶未卜了。这些年来,天灾人祸越来越频繁,是否真的有个“世界末日”,上帝要来亲自管理世界?我们也不知道。总之,人类这样胡作非为下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总有一天,灭绝性的灾难也会降临到人类的头上。
知道存在,就有了分别心,在分别心中,也不难达到“以生为死,以死为生”这样的认识。庄子在《齐物论》里就说:“其分也,成矣;其成也,毁矣;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惟达者知通为一。”因缘和合就是这样,这个地方的事物存在、产生了,其他地方的就失去、减少了。狮子多了,牛羊就少了;牛羊少了,狮子也就减少;草原恢复了,牛羊也多了。生物链、因果链就是这样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人死了,到哪里去?是到阴曹地府、极乐世界去,还是重新投胎了,这个也说不清楚,总之是一个生命链,此起彼伏。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
“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再其次,连开始都是没有,没有时间的起点,没有空间的起点。在一无所有的这种状态下,“既而有生,生俄而死”,突然一下,万物就有了,人也有了,什么都有了,所以有人说庄子是偶然论者。生,是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的程序是怎么样的?
自然界里面,不知大家观察过没有,自己家的屋子里本来很干净,怎么突然就有虫子了?当然,现在严密的科学手段,可以检查出虫子是从哪里来的。有虫子肯定就有蛹,有蛹肯定就有幼虫,幼虫又肯定是成虫的卵孵化的。利用科技手段,人类现在可以把任何一个现象的因果关系都弄明白。古时候,观察手段很有限,古人怎么会知道蘑菇是孢子繁殖的,一块朽木头,只要有湿度和温度,呼呼地蘑菇一下就长起来了。树林里面,头天去还看不见什么,第二天一场大雨后,哇,那么多蘑菇从哪里来的?好像是无中生有。
所以,我们要看到生死的无常,有时来得很偶然,突然不知就来了。阿春,你的“小圣人”来的时候,可能事先也不知道吧,贤妹怀上他以后,才知道有了。真来的时候,也不是你能计划的。有的人想生,能生吗?到妇科医院、生殖医院,花那么多的钱,也未必能够生个崽。有的不想要,又经常怀上。特别是想要儿子的,未必有儿子,想要女儿的,未必有女儿。对这个生,人们的确不能做主;对死同样也不能做主。有的人不想死却死了,有的人想死又死不了,真的是“既而有生,生俄而死”啊。
“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这句在《大宗师》里面也有阐述,是很高的道人境界,把宇宙万物来去的整个过程都概括了。“无有”是我的脑袋,“生”是我的躯体,“死”是我的屁股,达到对生命的完整掌控和把握,当然,这是神仙、菩萨的境界了。
有了这样的境界,“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这个“守”,古人中有的认为应是作“宗”。不论作“守”还是作“宗”解,都差不多。有了前面的基础,进而还要达到并且守住、或宗奉于“有无死生之一”这种“生死不二”的境界,还要与“生死”成为朋友,彼此成为菩萨眷属,神仙道友,这是非常高明的境界。一般的人,包括很多学佛的人,都恐惧于生死。《心经》里就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嘛。恐怖有多种,其中就有对死亡的恐怖。我当年在监狱里的时候,也有恐怖,“反革命”呀,会不会拉出去枪毙了?想到这个,心里面还是有恐惧感。后来拿到法院的判决书,判刑十年,心里一下就欢喜了,死不了呀。所以,能够把生死视为一体,并如实地在价值观、在世界观上过得硬,这样的人就不简单了,肯定是大修行人。
“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无”“生”“死”是不一样,就如楚国的贵族里的昭氏、屈氏、景氏三大家族,他们三家都是楚国的“公族”,都执掌国政,非常显赫。鲁国也有三家权臣,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他们三家掌握了鲁国的国柄,都是鲁国的“公族”,是老一辈国君的后世而非嫡系子孙。虽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还是有差别的,“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穿戴不一样,官阶品秩也不一样。尽管都是“甲氏”,王子公孙,而且是“著封”,很显赫,其中的差别也是明显的,“非一也”。有、无、生、死也是如此,有同也有异。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有、无、生、死是一体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差异性,怎样在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达到“不二”呢?